400-123-4567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妈妈看到孩子的英语成绩,便训斥:“这么简单的题都拿不到高分,以后你的英语就完蛋了。”
后来,孩子跟好朋友聊天时说:“我的英语特别渣,以后肯定完蛋了。”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曾提到: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也就是说,你什么思维,孩子便是什么思维。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词叫“巴纳姆效应”,说的是“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的暗示。”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语,便是他的指南针,他会按照父母说的话思考、行动。
当父母出现消极语言,孩子便会接受到负面能量,并将这股能量化成自己的行动指南。
久而久之,成为父母思维的复制品。
但很多时候,不少父母都没这个意识。
在他们看来,孩子那么小,懂什么呢?自己便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
殊不知,父母的语言决定孩子的一生。
昨天听到一孩子说:“我命真不好,跟了这样的妈妈。”
她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妈妈经常说自己“笨”,只会打击自己。
她渴望得到妈妈的肯定和鼓励,却求而不得。
于是,她觉得自己命不好。
而且,更糟糕的是,她觉得以后自己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因为,妈妈就是从外婆那里遗传了这样的性格,她认为自己也会遗传妈妈。
所以,你看,别看孩子小,其实她什么都懂。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便要学会调整、改变。
改掉自己的固有思维,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养育孩子。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付立平老师在《给孩子的五项学习帽》中给出了3个方法:
01 调整自身思维方式,
认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成绩差,便脱口而出“你真笨”,久而久之,孩子便真的会变笨。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孩子一时成绩差,并不代表他永远不好。
我们可以用“我看到......”句式表达:
“我看到你这次数学成绩下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有没有需要妈妈帮忙的地方?”
当你陈述事实,并主动给孩子提供帮助,他的内心便会放下内疚与不安,认真对待自己成绩上的失误。
02 强调努力,而不是天赋
你们是否时常会听到父母跟孩子说:“你太聪明了!”“你真棒!”这类话?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天赋,孩子便会认为自己做得好,只是因为脑子聪明,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那么,当他遇到难题时,只要不会做,便想放弃,因为觉得脑子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而假如我们肯定努力,他便会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遇到困难时,自己还可以再尝试挑战一下。
比如孩子题目做对,可以用“你通过...所以...”句式:
“你通过认真思考,所以做对了这道题。”
让孩子知道,自己通过努力,真的能够获得进步。
03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给孩子“贴便签”,实在是太多父母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操作了。
孩子成绩下降,便说“你是猪”;
孩子没打招呼,便说:“你真胆小”;
孩子动作缓慢,便说:“你真磨蹭”。
无数种负面标签,会让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最后真的变成父母口中的样子。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在...这件事情上,是因为...还需要加强”句式表达。
比如,孩子成绩下降,我们可以说:“在数学成绩下降这件事上,是因为口算能力还需加强,如果需要妈妈帮忙,我可以陪你一起练习。”
与其指责,不如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笨,而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已,只要努力,问题便不是问题。
写在最后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一个人的心灵,会引导他的行动。”
当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行为才会更加积极主动,愿意努力找寻出路。
愿我们都懂得运用正向的思维方式养育孩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