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新时代外语教育要有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下,我国正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型,进一步推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给我国的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人才培养必须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第一,重新确立外语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过去,外语教学更多的是服务于学生个人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语言所发挥出的作用和功能充分彰显,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外语教育纳入国家战略的视野之中,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强化国际竞争力。新时代下,外语教育已然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人才的培养必然要从传统的、单纯的语言习得向国际化、人文性、跨专业、强能力等转变。
第二,坚持多元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我国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专业布点多,同质化办学严重,不仅涉及专门的外国语大学、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还涉及理工类院校以及行业特色办学突出的院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外语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应该不同,“外语+”的内涵和具体指向也各不相同,外语教育既有共通性。也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外语教育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多元化、特色化,各类院校的外语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上有所平衡和侧重。
第三,探索跨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实施包括贸易、运输、基建、金融、电商、能源、旅游、法律、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多边贸易合作。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大部署,外语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直接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把语言知识与交通运输、建筑、能源、装备制造、石油管道、电站建设、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具体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任务。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英语专业,但外语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单一外语人才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思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薪资较低,职场成就低。可见,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纯语言型人才培养旧模式早已不能服务于经济全球化,更不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因此,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合作领域,培养“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一带一路”设,是外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为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从高等教育内部来看,学科专业综合化是大势所趋,知识创新发展也要求专业之间打破壁垒、协同共进:国际化环境中,不同思想、领域、行业、产业交织,大学毕业生也需要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知识不断更新、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单纯的外语人才难以体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必然要和专业相结合,走复合型发展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传播等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都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将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机械地“拼盘”,而是要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促成内在勾连和深度融合。
首先,创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实施达成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市场需求、教学评估和学生的真实反馈等综合情况开展,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和拓展,统筹规划,形成体系。既要循序渐进,体现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要深度融合,实现外语和政治、金融、留易、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更要将人才增养目标逐步分解、紧密贯穿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真正实现本科四年不断线培养,保证质量。
其次,拓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渠道。一者,高校内部多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形成跨学科学院,比如“外国语学院+相关学院”,相关学院是指商学院、政法学院、旅游学院、管理学院等,实现资源整合,将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活动融入外语教育结构中;二者,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模式,比如探索“4+1”双学位模式,国内四年学士培养以及国外一年相关专业硕+培养。通过专业共建、联合培养、海外讲修实习等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高效便捷化。三者,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加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部门化、行业化和实务化。
再次,加强复合型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当然离不开复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复合型外语师资既要掌握外语,又要懂得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健全“引讲来、走出去”双管齐下的机制,“引讲来”是指从校外、国外引讲高层人才、外籍专家留学归国人才,也可以发挥行业企业的组织作用,引进高端“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走出去”则需要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当前的人才管理体制,推进外语学院教师与相关学院教师的沟通、合作与培训,激励教师跨专业攻读学历学位,实现教师从“外语型”向“专业型”教师转型发展。
最后,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高校要改变传统单一传授式教学方式,构建系统的复合型外语教学培养模式。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需求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转型,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联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单纯依靠高校增设语种,周期长,见效慢。相关“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应该根据其合作项目的实际需求,与高校合作进行定向培养。高校也可以到相关企业为外派工程技术人员开办强化性质的语言培训班,使之短期内提升有关人员的外语水平。
我们知道,翻译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过去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懂外语的人未必是合格的翻译人才。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要内容,要想实现这“五通”,各国必须用语言来开路。翻译的重要作用就是打破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藩篱,使人们能够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所以翻译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
历史上所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翻译活动,都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翻译的昌盛是应时代发展之需,可以说,时代兴,则翻译兴。进入新的时代,翻译的产业化更加深入、更加繁荣。2011年,中国的对外翻译工作量首次超过了外译中。这说明,中国已经从一个输入型翻译市场变成了输出型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文化走出去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发展。翻译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翻译是中国发展因力之所需,是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复兴之所系。时代在加速其前进的步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也逐步地增强,毫无疑问,中国需要了解世界,而世界也需要更多的认识中国,翻译的发展应该具备时代的前瞻性,未来应用型翻译、学术翻译和科技翻译等则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大业的核心,更应该成为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距离《商务文本翻译》的专著出版已经过去了10年的时间。在这十年期间,不仅国家翻译事业在突飞猛进,在高校翻译学科内部发展上,翻译理论研究、翻译专业建设以及翻译人才培养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蔚然成风,翻译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地理学、文艺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理论研究也不断地深入、向着系统化方向发展。在这十年期间,商务翻译专业在高校内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实务届的重视,这就要求商务翻译专著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新时代的历史背景,正是我对《商务文本翻译》进行修订再版的契机,也是我重新编写《新时代商务英语翻译》的初衷和目的。
《新时代商务英语翻译》立足于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着重于专业化与学术化之高度结合。本书系统而完整地涵盖了国际主要商务活动的翻译实践,科学地将学术翻译知识、国际商务知识与商务英语翻译技能融为一体,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商务文本翻译的学习,掌握有关商贸实务和国际商务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各样的常用商务翻译术语和专业翻译规范、技巧,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文背景以及具体操作规范及程序,从而提高从事对外商贸翻译的业务能力。该书的许多内容在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商务文本翻译》和翻译本科专业《经贸文本翻译》的课堂上讲授过,取得过良好的效果。现将内容整理、完善成书,以飨读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力求完美,但是限于水平和资料等原因,不乏偏颇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将来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是为序。
董晓波
2021年1月18日
系列教材推荐
《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第二版)
《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翻译》(第二版)
《实用经贸汉英/英汉口译》《实用经贸文体翻译》
《商务知识导读》(英文版)《国际商务信函写作》
《商务翻译概论》 《商务文本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案例教程》
《国际贸易英语函电》(第二版)
《实用商务英语写作教程》(第二版)
来源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编辑 | 朱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