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因此在学习其讲话内涵上,小编准备了4篇心得体会,供大家共同学习。
第一篇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学习体会
今天在党支部会议上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习主席在讲话中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科技振兴而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并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主席立足当代科技革命前沿,以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深刻阐释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基本规律,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鲜明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方针,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
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科技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科技布局和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代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更要肩负起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光荣使命。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精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都可能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工程中,一定要夯实理论基础,深入学习和调研在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刻苦攻关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设备研发,把技术应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出一个技术工作者应有的功用。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现在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将来无论是走向教育、科研还是生产等岗位,一定要坚守正道、最求真理、不忘初心。国家振兴,匹夫有责,我们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篇
一、历史回顾
首先他有一个回顾,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科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56年向科学进军。其后10年,从56年到66年,整整10年,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研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非常这是传奇,难能可贵的,从56年到66年这是开头。
然后第二个阶段,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小平同志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后来更是提出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开始一个新的阶段,就是跟改革开放同步的。95年,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06年这跨度都比较是比较大。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长期就是从2006到2020年,既包括覆盖到现在,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
2012年,也就是十八大那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可以说是冠之以科技创新大会的第一次,就是4年前开过一次,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这是一个简短的简要的回顾。就是历代领导人对科技工作,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
二、主要目标
这一次大会总书记讲,今天召开的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2016年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吹响号角那就是什么,就是集结,甚至冲锋。
然后他提到了两个目标,一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大家都比较清楚,就是在第一个百年,我党成立100年的时候,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第二个百年,新中国成立100年,也就是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整个国家发展的两步走,就是包括现在的两步走,就两个100年。
另外一个目标,就是科技本身的目标。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是三步走。科技的三步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就文科要不仅要了解社会,还要了解文化,也要了解自然、了解科技。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时,也就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候,就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可以说是有点略微有点谦虚,略微有点保守。就2020我们进入行列或者叫比较低调。第二步到2030年时,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就名列前茅了。要求应该说是并不低。第三步,也是跟第二个100年是一样的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本世纪中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现在一算的话,2016到2050,2049应该是时间不短,目标并不遥远。但是任务并不轻松。因为你是世界科技强国,现在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说还离世界科技强国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充其量叫做世界科技大国,大而不强。这是讲的目标。
三、科技重要性
紧接着他就结合历史,放眼世界,贯通中西来讲科技的重要性,讲科技的重要性,他讲: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一部世界史,尤其是一部近代史更是如此。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注意这是科学的,科技革命既有科学革命,也有技术革命,两者是有区别的。十六、十七世纪是什么概念,就是1500年1600年这样的,也是中国的明朝。那个时候的科学革命标志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选择,包括地理大发现、天文学、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就是上个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所以科学革命就是科学革命的他的一个周期是应该是最长的,比技术革命要强不少。因为我讲十六、十七世纪是第一次科学革命。二十世纪前期是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些东西,都是从20世纪前期科学革命来引发的。这是一个里程碑的技术革命,就先科学革命,后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抓住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3个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或者叫做崛起。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这是讲的世界,从世界看。
从中国看,应该说我们也是看中国的话,他就是什么,有很大的波动和不小的落差。总的来看,中华文明5000年,在古代,也是在科技方面包括李悦士讲的中国科技史,也是有很多的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在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并且对此马克思高度评价。马克思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但是这都是就是在西方资产阶级在东方,在中国并没有那种相应的产生。那就更复杂的原因了。马克思讲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基督教,新教,宗教改革。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历史上,我们科学技术很辉煌。
然而,近代以后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就是错过机遇。
第三篇
我觉得这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打了一剂强心针,是为科技工作者松绑,为我们能在科技上大展宏图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就像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所说,“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科院作为国家不可替代的科技战略力量,将全面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国家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进一步深化率先行动计划各项举措,尤其是他讲到的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主战场,对科学院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也已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我们科技工作者寄予的深切厚望,我们肩上的担子与责任虽然越来越厚重,但这是挑战同时更是一个机遇,这必将是一个属于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时代。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更是科技的灵魂。创新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像习主席所说,“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已经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一个科技崛起的时代,这也是我们现在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创新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也曾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所以 ,我坚信我们是有能力在这个最好的时代跟上时代的步伐,将祖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
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我深感责任重大,期盼为国家科技建设尽绵薄之力。我们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那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这个时代。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深深感谢党组织与国家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虽然我的“科研征途”才刚开始,但是我有信心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能成为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为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实现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创新精神与能力。我觉得所谓创新,不能是凭空的就能有想法,而是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所以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在研究生期间要多看国内外文献,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扩展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见识,逐步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争取在完成自己研究生任务的同时,能为自己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也会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深入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多关注时事和国家科技政策方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加强体育锻炼,努力学习,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恳请党组织进行监督,加强对我的培养。
第四篇
重点一:做更多科技领域的“领跑者”
一次次科技革命,催生出一代代经济强国。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
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再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给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为更多领域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跨越提供了历史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已具备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良好条件。
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只有勇担重任,勇攀高峰,才能无往而不胜,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擅于做“常胜将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去诠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做更多科技领域的“领跑者”。
重点二:把属于科学家的权力还给科学家
习总书记强调,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科学研究有时候就像探险,是基于现时科学技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因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所以需要科学家有对未来科技、生活场景的丰富想象力。充分调动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潜力,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他们“天马行空爱幻想”,不放过每一个如流星般划过脑际的奇思妙想,结合现有技术和发展趋势认真论证,即便以目前的技术无法达到也不轻言放弃。
给了科学家“幻想”的权力,也就意味着要给予他们在科研活动中更大的自主权。既然思想的火花只存在于当事者的脑海中,“难为外人道也”,那为此付诸的研究活动也一样不可能获得每个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科学家的每一步都被条条框框束缚着,恐怕不少有可能震惊世界的科学成果还未面世便“胎死腹中”了。
科研工作是一项肉体和精神上的“苦旅”。有的人靠着伟大发明一夜之间声名远播、名利双收,但也有人穷尽一生却始终徘徊在黑暗的世界里,找不到光明的彼岸。所以,科研工作不应片面强调“回报”,更不能用“限期完成”之类的枷锁罩在科学家的身上。虽然科研仍然是“以成败论英雄”,但没能取得预期目标的科研活动也为科技进步积累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同样作出了宝贵贡献。
不过,现实当中,总有乱伸的权力之手,总有人喜欢插手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为保证正常的科研活动不受外界干扰,防止“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形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这种权力要体现在职务上,以保证一线科研人员能够自主决定研究方向、经费使用和其他资源的合理调度。把属于科学家的权力还给科学家,放他们在科学的草原上纵情驰骋,在科学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把科技创新链接到整个产业链之中,不仅仅是参与,更要融入到整个经济发展当中。”
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康克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完善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我们听了很振奋,大家一起鼓掌。他又提到科研经费要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时候,大家又热烈鼓掌。可以看出,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引起了共鸣。”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在科研体制管理上,应该遵循科研规律,科研不应该像盖房子一样,按照固化的目标来做。很多科研路径和目标会改变,如果一味按照原计划,一成不变去执行,往往会束缚科技的发展。所以习总书记的讲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很大,但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现在我们要补足这个‘短板’,在科技创新和推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体制机制。”
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确,没有科学普及工作作为基础,科技创新将会面临断层。我们将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