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谈谈自己几点浅薄的想法。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构建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想要让学生针对课本例题进行思考,估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小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也没什么好奇心,自然也不会主动对课本内容展开思考。因此,为了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的培养工作,教师如果只是从知识角度入手还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整合教学手段,利用数学情景教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形成。
以四年级《小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写下1、10、100,然后提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并且用“=”将三个数连接起来?学生思考:1米=10分米=100厘米;1元=10角=100分。顺势继续提问: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将三个数用“=”连接起来?很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加强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结合问题,进行课程思考
数学教师在落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上,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展开。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师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由学生自己进行课程知识内容的思考,毕竟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不强,无法思考到课程知识的各个方面。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课程知识的思考,就需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学生将关注度集中在课堂上,又能够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形成思考,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发展。
在参加“李丹小数名师工作室”时,主持人李丹也曾提到过“课堂上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讲清原理;二是要讲透本质;三是要创造机会让更多学生讲。”
二、立足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
(一)利用数学问题,进行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给学生落实课程教学工作的时候都是只讲一种解题方式。通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落实对学生的授课工作,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强。但其实,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即便学生在一开始难以全面掌握,但是通过细细地讲解,学生最终是能够掌握的,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四年级《路程、速度、时间》和《总价、单价、数量》课程教学为例,针对这一节课程教学工作来说,教师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发展。比如: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点,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小组内总结得出: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其实在数学教学中,举一反三的例子很多,争取每一个问题都能够提出三种解法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是通过图形的方式来给学生有序地展现知识,并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形成与发展。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不同,所构建的思维导图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让学生思考所学进行自我思维导图的构建,以此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小学阶段的重难点《单位换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单位名称及之间的进率,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单位展开有序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货币单位”这一主题出发,构建出所学的单位换算思维结构图形。思维导图教学应该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大的框架入手,进而分析每一个大条目下面的分支。
本学期期末,学校采用一对一的测评形式对一、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基础认知能力期末测评。数学测评内容分别从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五个板块出发。双减下的数学课程改革,教师应该立足在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再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小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创建高效的第一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但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而坚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从而推进我校的新课改进程。
本文档由香当网()用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