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太阳城网资讯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例探究——以一篇科技记叙文的教学设计为例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1-06 08:02:37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阅读则是语言和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是人通过大脑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和推理,从而对其全面认识的能力。新课标中将思维品质定义为思维在评判性、创新性和逻辑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程晓堂(2015)指出,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学习和使用语言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而语言的学习过程也要借助思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控、对写作意图的推测、对文化异同的接纳和认识、对自我的认知,都能体现其思维品质的发展变化。

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程晓堂(2015)认为,英语学习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和发现能力、比较和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建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更是承担着语言知识传授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任。学生的思维品质需要通过精读讲授来进行培养。教育学家布卢姆(2009)认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他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进一步细化了对阅读能力的判定和分层。在该教育目标中,记忆和理解属于低阶思维,而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目标设立一样层层递进,为英语阅读活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案例

本文将对一堂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作用,具体阐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思维品质的培养。这堂课是笔者执教的一堂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其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 3 The 的阅读文本。

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思路

新人教版《英语》必修二Unit 3 The 阅读部分的课文是一篇科技记叙文,具有一般记叙文的典型特征,课文的标题是“ : How We Have Been by the ”。在“人与社会”这个大的主题语境下,作者围绕“互联网”话题,用第三人称讲述了年过五旬的失业女教师Jan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还给他人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故事。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在教学设计思路上,这堂课从信息获取、文本解读、评价讨论方面构建整个阅读过程。笔者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设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文章内容,合理地设计相关的活动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最后,笔者让学生就“网络的利弊”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其思维逐渐由低阶向高阶转变。

教学目标

学完本课后,学生应能够:

(1)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获取Jan的个人基本信息;

(2)分析、比较网络给Jan和其他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3)综合评价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利与弊,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中,目标(1)属于识记和理解,主要发展学生的低阶思维,而目标(2)和(3)属于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主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文章主题,培养学生发现与理解的能力

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获取碎片化的信息,而是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在这一步骤中,笔者设计了两项活动:

●活动一:创设语境,展示学生熟悉的手机应用的图片,从而引出网络话题:

改变思维方式的英语作文_转变思维的英语_转变思维 英语作文高中

Q1: What can we do with the apps?

Q2: Can you list other by the ?

●活动二:让学生根据标题预测课文的内容:

Q1: 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will say?

Q2: How do you think the feels about the topic?

【设计意图】活动一是课堂的导入,为后续阅读及讨论作铺垫。活动二则是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根据标题预测课文内容和推测作者态度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标题的形式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以上活动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着眼于文章标题,有助于锻炼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Step 2深入文章主题,培养学生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经过Step 1的引入、发现等活动,笔者接着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设计有利于思维品质发展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分析与整理。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两项阅读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泛读课文,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判断课文的体裁和写作特征:

Q1: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the in the text.

Q2: What is the genre of this ?

Q3: What are the six of a ?

●活动二:学生精读课文,归纳、总结Jan的基本信息和互联网给Jan带来的变化,同时分析、比较Jan借由互联网给他人带去的变化:

Q1: Who to many by the ?

Q2: Where did she live in?

Q3: When did she focus on the ?

Q4: Why did she think the will help other ?

Q5: What did she do to 's lives?

Q6: What did she do for other ?

转变思维 英语作文高中_转变思维的英语_改变思维方式的英语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可从中获取有关Jan的基本信息。接着,分析Jan给其他人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网络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推断等思维能力。

Step 3升华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综合评价的能力

在完成整篇文章细节性信息的梳理后,笔者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思考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Q1: Why the word “” is used at the end of the , but not “”?

Q2: Do you think your life has been by the ? If so, how? the and by the .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标题深入思考“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好是坏”这个问题,从而引出读后思考任务,让学生反思互联网和自己的关系,正确评价“网络的利弊”,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发展。

四、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不应该是碎片化的语言输入,而是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进而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以阅读文本为载体,针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设计了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活动。其中,读前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读中活动先引导学生理清大意、把握结构,再细致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后活动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发现预测、提取信息的低阶思维转向推断、评价的高阶思维,在思维训练上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2. 冯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课例评析[J].广西教育,2017(3).

3. 洛林·W. 安德森等.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宋书文. 管理心理学词典[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系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立项课题“高中英语主题阅读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行动研究”(立项编号:)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南明甲秀高级中学)

写在最后

整理不易,如果觉得不错的话,请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谢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老师们需要哪些学习资料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哦~

来源|《英语周报 ·高中教师版》,仅供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责编|尚继明 审稿|张俊 校稿|李晨晖

转变思维 英语作文高中_转变思维的英语_改变思维方式的英语作文

地址:新太阳城网·(中国)官方网站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1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3 新太阳城网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8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