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有一种语言,虽无声,却优美得可以震撼人的心灵;也是这种语言,虽优美却常常被人遗忘与拒之门外,因为它与健全人的社会格格不入,这种语言便是手语。
健全人有健全人的文化体系,同样,聋人也有聋人的文化体系。它们不应是互相对立或是谁去适应谁的问题,而应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世界本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手语是聋人文化的核心。它是聋人用手势表达思想,进行思维的一种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手语的语言地位,聋童的手语都被纳为聋人学习的第一语言,例如,再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手语是用于教学忽然交际的第一语言;在挪威,聋人手语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纳入教育法;在瑞士,聋儿在婴幼儿期其家庭成员就会得到手语帮助。众多的实验证明,手语,一种过去被人们所遗忘的语言,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所尊重。
但我国的聋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循“口语教学为主”的方针,而这种教学却没有取得普遍的高效率的成果。我常常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聋生?是抛弃自己的母语(手语)而完全学会汉语,以适应健全人的社会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难道就因为是健全人主宰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就必须得适应它吗?聋人必须融入主流社会才能生存吗?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社会要求百花齐放。
由于听力的丧失,听觉刺激和口语很难与聋人的直接经验建立联系,口语难以成为聋人的第一语言。聋儿早期使用手语与周围亲人老师交流,能够容易与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获得与一般儿童一样多的社会信息,不仅促进了认知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化的发展。作为聋教育教学第一线老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了解到聋童更喜欢用手语与人交流和学习知识而口语和书面只是其辅助手段。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聋教育中加强手语和聋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这其中又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语不规范。首先在我国,由于各地手语的无政府状态,使得手语的差异很大。由于手语的这种差异和复杂无序,使聋人在日常交流和学习中就会一知半解。其次,教师教学的手语与学生理解的手语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使聋生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久而久之,聋生学不到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第三,手语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如“表达”、“表示”、“怎么”、“样子”、“态度”这几个词都可以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这样,学生能理解具体的一句话的含义吗?
2. 社会方面的弊端。在当今中国,手语还不是很被人们所接纳,除了聋教育者和聋人,几乎没有人会手语,就连健听家长也几乎不会。当聋人走上社会,仍然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甚至于就业难,生活更难。在家庭中与父母的沟通难,也仍然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这就形成了聋童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不协调性,这很不利于聋童的身心发展。
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教授聋童知识,更应该让其身心在教育中得到健康发展。现代的聋教育应先从聋生的角度出发,采用真正适合于聋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手段,而非从健全人思维出发设想出来的教育。聋童应在学会自己的母语-----手语基础之上,再去学习汉语、英语等。
我个人认为,为了使聋人更有尊严的更有效的生活和学习,聋教育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早期教育中应有手语训练。要认可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聋童的早期教育中不仅要进行口语训练,更应该注入手语训练。从小培养他们的手语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与健听人一样的开口说话,他们说话的效果肯定处于劣势,心理上会有一种自卑感,而学会了“本族语”,同时又会口语,这会使他们更加自信。
2.健听教师的手语应熟练规范。经过实践证明,聋童都喜欢手语打的好的老师,因为这是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教师手语熟练,不仅与学生容易交流,而且课堂教学连贯,授课内容表达清楚准确,教学效果当然就会很好。所以聋校教师首先应熟练手语。走到学生之中去,去学习他们所熟悉的手语,再用这些手语教授聋童学习其它知识。另外,教师也应该规范手语。教师应学习《中国手语》上的标准手势,再在学生中间推广手语中的“普通话”,我们无意去改变手语的词汇量,从而更好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