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的英语语法教学现状是:不少的学习者不能或很少会对英语语法进行再思考,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法之后,往往只能机械地运用语法的结构与功能应付考试和阅读理解,而不善于充分运用语法的内涵表意功能进行口笔语交际。所以,如何使语法教学交际化,如何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是我们语言教师的一大任务。
(一)英语语法的两大功能――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
如果我们对英语语法现象仔细观察分析,便会发现:英语语法本身实际上兼有两种功能: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所谓结构功能是指它的构词造句功能,即句子的外形、框架功能;所谓交际功能是指它的实际表意功能,即句子的内涵显示功能。从翻译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种功能有时是一致的,即我们从一个句子的外形结构便能大致了解这个句子的表意。例如:
She is a , she in our .(她是学生,她在我们学院学英语。)
这里,代词对代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主、谓、宾结构英汉都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二者又不完全一致,即句子的语法成分分析并不能代替句子的实际含义表达。例如:
The of her face how she was at the .
若按语法分析,the of her face 应表达为“她脸色的苍白”。因为the 是名词,为of 短语(定语)所修饰。但译文却从表意的角度将此句译为:“她苍白的脸色清楚地表明了她那时的情绪。”在这句表意文字里,原文语法上的名词the 被译成了形容词。又如:
I’m I can’t teach you . I think my is a than I.
句子中的 若按语法的结构功能作为名词的话,I think my is a than I 就要翻译为:“我认为我的小弟弟比我是个好老师。”这不仅不符合原文的含义,更不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但若我们从语法的交际功能上理解,即从上下文的表意需要上理解,把(教师)理解为动词“教”,表达起来就容易多了。全文表达为:“我未必会教你游泳,我想我的小弟弟比我教得好。”
从以上两则简单的词语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语法的结构功能是静态的、刻板的(因为我们不能把上例中的说成是形容词,说成是动词),而它的交际功能则是动态的、灵活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名词理解为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说,英语语法除了结构功能这个表面框架外,还有它实际表意功能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英语语法时,应二者兼顾。在教学时,应把这两种功能都作为教学的内容。
(二)语境――制约语法的交际功能的主要因素
英语语法的交际功能为什么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呢?笔者认为,是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的作用,如前面的例子是因为上下文需要把理解为形容词,理解为动词,不这样的话,汉语表达就不自然。因此,“正是这种上下文或语境的制约关系确定着一个句子的交际功能。”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说:“句子按交际功能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大类。”“这种描述主要着眼于句子的语法结构特征。如若论其交际功能,那就显得不够全面。”比如陈述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并非都是陈述观点和事实,疑问句也并非都是用于提问。例如:
(1) It is .(陈述句)
这句话或是请你关窗,或是请你收衣,或是挽留客人,或是提醒带雨具,场合不同,真意迥异。
(2) Is that over there?(疑问句)
这句话形式上是个问句,实际表达的含义有可能是在提问,也有可能是表示请求,言者真意何在须根据场合判定。
(3) Is the open?(疑问句)
这句话用于冬天里请你关窗,用于夏天是让你打开;你屋里若装有空调设备,那么,即使是夏天还是叫你关窗。
可见,“同一句子结构在不同上下文或语境中可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当然,“同一交际功能在不同场合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示”。但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句子的交际功能就无法确定。例如在下列语境中:
“大学生约翰在跟朋友纳丁讨论一件事情:他要给女友玛里琳买一件生日礼物,想听听他的意见,纳丁建议他买鲜花。”
我们由此可以确定这儿的交际功能是“提建议”(Give or Make a )。所以纳丁用下列不同的句式来提建议:
(1) Buy her some . ()
给她买些花。(祈使句)
(2)I like .()
我喜欢花。(陈述句)
(2) . ( Word)
(买些)花。(单词式)
(3) How about ? ()
(买些)花怎么样?(疑问式)
上述四种是常见的表达方式。当然纳丁还可采用其它方式提出建议,例如:
(1) If I were you, I’d buy . ()
如果我是你我会买些花。 (条件句)
(2) You get her . ( )
给她买些花。 (强情态式)
(3) You buy her . (---)
你可以给她买些花。 (弱情态式)
也就是说,“提建议”这一交际功能可以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但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纳丁建议买鲜花),便无法判定上述诸句的共同的“建议”功能。所以,无论是“同一句子结构可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还是“同一交际功能可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这一切都是以上下文或语境为条件的,只有上下文或语境才是制约语法交际功能灵活性的主要因素。
(三)语境是判断句子结构适合性的唯一标准。
虽然上下文或语境对语法的结构功能不具有这种制约关系,但它可用来判断句子结构的适合性(),l例如:
――What is your going to do this ?
――She works in a .
这一组对话的答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因为它答非所问,这就是“适合性”问题。这里我们判断它不合适,是指在上文“What is your going to do this ?”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不合适。
又比如从语法角度来看,许多主动句可以转换为被动句,反之易然。但是,在具体上下文中,主动句和被动句并非都是可以随便交替的。例如:
The storm the crops. (主动句)
The crops were by the storm. (被动句)
孤立地看,上述两种结构都是正确的,但若在下列对话中:
――What to the crops?
――The storm the crops. (主动句)
上述答语,用主动句显然不适当。因为根据信息分配原则,已知信息同场出现在句尾,而这个答语却把未知信息(the storm)置于句首,而把已知信息(the crops)置于句尾,以致新旧信息倒置,使这个句子答非所问。回答着个问句,如果采用被动结构:
The crops were by the storm.(被动句)
显然就比较适合了。这里被动句的适合与前一主动句的不适合都是在特定的语境“What to the crops?”判定的。可见句子结构的适合性也只有在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中才能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语境制约语法的交际功能,语境是判断句子结构适合性的唯一标准。因此,联系语境是对语法教学交际化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