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名著读后续写探究与实践——以The Gift of the Magi为例
沈巧妮
摘要: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 Gift of the Magi为例,从课前、课中、课下三个环节探究教师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教学,采取“导—学—读—写—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对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进行反思,认为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其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让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贯穿英语学习活动。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名著阅读;读后续写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8)。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呢?《课程标准》中指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途径。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开展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教育部 2018)。
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起关键性作用(王蔷 2017),而文学作品是英语阅读的核心,具有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特殊功能(黄远振、兰春寿,等 201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性。在中学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真实、经典的语料,促进语言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欣赏文学美的过程中领会作品中的语言魅力、情感魅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程岚2019)。所在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英语名著阅读的探索与研究,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把名著阅读与读后续写有机结合,摸索出“导—学—读—写—评”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运用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一、课例背景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在青岛即墨区实验高中举行了 2019 年青岛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新高考学习骨干教师培训会,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中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抓手,从英语名著入手,进行读写结合的“导—学—读—写—评”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受到了山东省教研员陈元宝老师及与会领导和老师的赞扬。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
《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 Henry)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德拉(Della)和吉姆(Jim)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过着贫苦的生活,为了在圣诞节送给对方最珍贵的圣诞礼物,各自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长发和金表,而当双方拿到精美的梳子和白金表链时,发现彼此的圣诞礼物已经毫无用处了。小说反映了19世纪美国社会下层小市民的艰苦生活,让我们感叹他们悲凉生活的同时,不禁为德拉和吉姆深深的爱所打动。
小说内容跌宕起伏、情节感人,但其英语原版共计3500词,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些长,且出现了大量的生词。为了让学生更顺畅地读下去,教师找到了1450词的简写版,并对部分生词进行了中文标注,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便于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为了方便学习和讨论,教师把小说的每一段做了段落序号标记,让学生可以既快又准地找到相应的单词与语句。
(二)学情
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教师带领学生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运用“导—学—读—写—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阅读与写作。高一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且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与其他年级相比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通过课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以及课堂中高效的再读与写作,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小说,培养其思维品质、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使得名著阅读读写课更加有的放矢与高效。学生也应该在课前及时了解和明确目标。学生不仅能读懂《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而且了解了小说的背景和作家欧·亨利的生平经历及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能够品读小说的语言意境,挖掘人物性格与小说主题;学会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和语言进行内化语言后的输出——续写,最终达成读写结合的最佳效果,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过程
名著阅读课重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使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傅山云 2012)。对文本的理解不仅靠教师的指导、导读,还需要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学”、课中“读—写—评”相结合的方式,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展开名著阅读的读后续写教学。
(一)课前(学习理解)
1. 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活动 1:课前一周,教师印制文本与导学案,并发给学生。学生以导学案为引导,自主阅读、查阅资料。
【设计说明】学生以导学案为自主学习的抓手和指导。在查找作家信息时,学生知道从作家的生平、生活、写作风格、主要作品入手;在查找作品背景时,学生知道从作者背景和社会背景入手;对于小说内容,学生知道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情节又要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入手。
2. 学——学生自主阅读
活动 2:学生上网查阅作家、作品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阅读全文后制作思维导图;分组改编剧本进行话剧表演的练习;阅读导学案中的句子,完成练习和对作品的初步理解。
【设计说明】课前任务明确,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了解、鉴赏小说,通过话剧表演反复研读小说,充分理解。自主学习活动中既有学生自主学习,又有小组间的协作活动,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二)课中(应用实践)
1. 读——赏读、精读
活动 3:“头脑风暴”
让学生联系生活,自由谈论“礼物”这个话题,开拓思维,锻炼表达能力,从而引出名著这个话题。
Q1:What is your gift you have ?
Q2:Who gave it to you?
Q3:Why do you like it best?
【设计说明】“礼物”话题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和《麦琪的礼物》故事相关,容易启发学生思维,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起到了课前热身和引出故事的作用。
活动 4:学生展示作家作品背景(获取与梳理)课前,学生上网查阅作家欧·亨利的简介、生平、主要作品、写作风格及作品《麦琪的礼物》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手抄报(见下页图1)。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明确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和作家的经历、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能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和作者的内心感情。
活动 5:梳理小说三要素(获取与梳理)让学生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见图 2)绘制思维导图(见图 3)。课堂上,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更清晰、明了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同时培养其概括能力。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活动 6:话剧表演(应用实践)对于戏剧和小说类文章,教师可以用角色扮演、互动活动或影视欣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丰富内涵(陈永芳、龚晓灵,等 2014)。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改编剧本,经过自主排练和教师指导,上课时更好地分角色表演,提高话剧的水平和质量。
【设计说明】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把主人公德拉和吉姆的凄美爱情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话剧表演能促使学生反复研读名著,体会人物的动作、表情与神态,锻炼其语言、表演、协作等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活动 7:名著赏析(概括与整合)教师从文章中挑选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单词、短语、句子感受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层层深入地引出小说主题,同时让他们归纳写作描写手法,并从小说中找出相同用法的其他句子。具体见表 1:
【设计说明】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活动分析小说语言,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归纳环境、动作、心理、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并懂得这些用法是为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德拉和吉姆之间淳朴而浓厚的“爱”这一主题服务的。同时,为后面的写作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活动 8: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讨论,并探讨为什么题目是《麦琪的礼物》,而不是《德拉的礼物》或《吉姆的礼物》。然后,让学生一起诵读一首有关“爱”的小诗。
Q1:Who is Magi?
Q2:Why did O. Henry use Magi as a topic?
Read a poem about love .
Love
Love is . Love is .
Love is ’s load.
Love helps them along the road.
Love is . Love is .
Love as .
Love will seek the best for .
【设计说明】学生了解到,题目中的主题代表了尊贵与圣洁。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懂得虽然德拉和吉姆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很贫穷的日子,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有着人世间最珍贵的真爱。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爱情观,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2. 写——读后续写(内化应用、迁移创新)
活动 9:分组续写
课堂上,让学生分组续写其中的一段。每一段的开头语已写好,提示学生尽可能采用前面归纳的写作手法,写好后进行课堂展示与分享,使其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实现知识迁移创新。
【设计说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文本内化,运用所学描写手法合情合理、创造性地续写故事,进行语言输出,提高其写作水平,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他们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3. 评——自评与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