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摘 要】本文基于课程育人的理念,从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到具体课时目标制定,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到基于单元内容分析的单元育人蓝图的描绘,从关注过程性评价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施,分析了义务教育新课标在课程价值观、课程内容价值观、课程内容结构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等方面向以人为本的转型,指出英语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更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育人价值;课程内容;教—学—评一体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2022;以下简称《新课标》)恪守问题导向,直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素养立意,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考试、教材编写、教师研训等关键环节均指向核心素养发展,回应了“英语是什么”“英语课程是什么”“英语课程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以及“怎样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课程目标的演进、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视角,解读《新课标》在课程价值观、课程内容价值观、课程内容结构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等方面的变化。
一、发展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第一条提出“英语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这一理念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指导地位,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以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课程性质的守正与创新
《新课标》坚持守正与创新的原则。守正在于再次强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明确课程学习不仅在于掌握与世界其他英语国家对话沟通的工具,还在于汲取文化精髓、增强看待世界的判断力、开拓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凸显课程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创新在于坚定文化自信,指出英语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突出了英语对中外双向了解的促进作用。课程性质的守正与创新要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在学习并运用语言探究意义、解决问题、发展素养的同时,用英语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 从课程目标的演进到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育领域的目标是一个从相对概括到非常具体的连续体。沿着该连续体, & Payne(1971)确定了三个具体性层次,并把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称为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指导()目标(转引自安德森等,2009)。总体目标相当于课程标准,聚焦学生通过英语教育活动能否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目标即课程目标,聚焦学生通过课程能否发展核心素养;教学指导目标则是教学目标,聚焦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应获得哪些发展以及学生通过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产生的预期变化和达到的学习结果。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的演进
从立足学科本位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以素养为纲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新课标》旨在通过英语课程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初步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拓宽国际视野、形成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同时,培养包含逻辑、批判与创造在内的思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语言在复杂社会情境中基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英语课程注重学科融合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教育部,2012)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发展与提升的,强调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体现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具体说来,英语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在内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四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基础,其中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将四方面融为一体,呈现综合、整体的素养表现,集中反映课程的本质观及其教育价值观,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教什么);教学活动依据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活动,明确教学方式(怎样教);课堂评价依据教学目标,源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评价,反馈目标落实情况(学得怎样)。教学目标因指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使教师教学更加理性。
① 在描绘单元育人蓝图的基础上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的第二条指出“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围绕素养立意和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达成,对单元育人蓝图的描绘和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对制定目标、依据目标规划教学活动、实施单元持续性评价等提出具体的要求。达成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可见,单元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细化后的具体单元育人目标。《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明确了单元育人蓝图描绘和单元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路。
首先,制定单元目标前要围绕单元主题分析单元内容,如单元语篇的组成、学生在本单元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所需运用的技能和策略。其次,在分析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以及各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包含单元主题意义和单元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等在内的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最后,基于育人蓝图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例如,《新课标》提供的Do 单元教学案例的单元教学目标(见下表),较之目前多数教师制定目标的方式,更加突出整体性、综合性、教育性的特征,将语言能力的发展、文化意识的涵养、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增强融为学生学习单元内容后能够用所学语言做什么事情,形成什么样的态度、观点和价值判断等,同时也更强调每一条目标在具体课时中的达成。
Do 单元教学案例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mso--alt:0cm 0cm 0cm 0cm">
单元教学目标
语篇
本单元学习后,学生能够:
1. 运用所学语言与小组成员交流、记录未来一周个人家务劳动计划,并向全班介绍。
1. 对话“Do You Do at Home?”(1课时)
2. (学)做一项家务,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班级内展示、介绍。
2. 对话“What Do You Do at Home?”(1课时)
3. 描述主人公对做家务的态度变化过程。
4. 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常做的家务和做家务的感受。
3. 配图故事“'s ”(1课时)
5. 创意设计一个机器人形象,在班级内介绍、描述机器人的外形和能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与帮助等。
6. 与同伴交流,在机器人能够帮助人们做家务的情况下,小学生学做家务的必要性。
4. 配图说明文“” (1课时)
② 对应单元教学目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是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依据单元育人蓝图实施教学,要构建目标体系,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对单元主题的完整认知,促进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各层级目标要把预期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融入其中,体现层级间的逻辑关联。
例如,Do 单元教学案例的课时目标在制定时基于语篇研读,遵循学习活动观,更加关注目标的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学生需要转述、介绍三位小学生放学后的活动选择,评价对话中三位小学生的做法,交流下周个人家务劳动计划。《新课标》在课时目标的后面给出了完成课时目标所需的核心语言。课时1的教学目标如下框所示。
Do 单元教学案例中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mso--alt:0cm 0cm 0cm 0cm">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
1. 在看、听、说的活动中,获取、梳理对话中三位小学生所做的家务劳动;(学习理解)
2. 在教师的帮助下,分角色表演对话(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转述、介绍三位小学生放学后的活动选择);(应用实践)
3. 简要评价对话中三位小学生的做法;(迁移创新)
4. 在小组内交流下周个人家务劳动计划,并向全班汇报交流结果。(迁移创新)
完成课时目标所需的核心语言如下:
[核心短语]do , wash , sweep the floor, tidy my desk, clean my room, water the
[核心句型]
I think ... (, kind, ...)
I'm going to ...
... is going to ...
将核心语言单独列出强调了育人蓝图必须在学习语言、探究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突出学用结合的语言观。这种课时目标制定方式也是《新课标》的首次尝试,其核心短语和核心句型呈现方式简单明了,使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更加言简意赅。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基础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达成英语课程目标的必要载体和重要内容基础,它包括英语应该“教什么”,即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应该学习的、能够反映课程价值观和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知识所承载的内涵和价值观。
1.课程内容质的变化
王蔷(2022)认为,《新课标》在内容的选择上发生了本质变化,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和整合的内容结构观。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在内的六个要素。主题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下设十个主题群和若干子主题;语篇包含口头、书面以及音频、视频和数码等多模态文体素材;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五个子要素;文化知识包含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语言技能既包括听、读、看在内的理解性技能,也包括说、写在内的表达性技能;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主题作为第一要素为课程内容提供学习范畴;语篇作为第二要素是课程内容的必要载体;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学习内容中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涵养文化品格的知识基础;语言技能是学生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的主要途径;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必备条件。《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六要素作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通过发挥主题具有的联结和统领其他要素的作用,依托语篇呈现说话者或作者在具体主题情境中的态度和观点,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探究主题意义,理解文化内涵,丰富理性思考。
课程内容是指各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施良方,1996)。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或观念,也包括学科知识的处理方式,即这些事实、原理和问题等是如何组织并实现学习的。《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学习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体现综合、关联和发展性特点的学习活动带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整合性学习。也就是说,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既是学生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过程,又是学生基于语篇所提供的主题、语言知识和文化素材,学习语言、获取信息、发展技能、探究意义、理解内涵、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活动。
2.基于课程理念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呈现,教师只有将隐含于教材中的英语课程内容的学习资源准确挖掘出来,并有效组织教和学,即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才能得到实质性落实,课程目标才能有效达成(许红琴,2011)。教学材料所蕴含的不只有通常所说的“干货”(知识),也有让“干货”得以泡发的情境、情感、情绪、价值观、思想过程、思维方式等(刘月霞、郭华,2018)。
《新课标》要求教师秉持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基于教材,研读教材,突破教材的制约,坚持思想性原则,补充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教育性资源,选用真实、完整、多样的英语材料,比如,与教材单元主题吻合的英语绘本、短剧等多样化的资源,确保能够围绕主题意义探究,精选体现关联、递进的教学内容。
仍以《新课标》中提供的Do 单元教学案例加以说明,该单元的主题属于“人与自我”范畴,涉及“劳动习惯与技能,热爱劳动”这一子主题。该单元内容围绕Do 这一主题展开,涉及四个语篇,包括两组对话、一个配图故事和一篇配图说明性短文。为体现《新课标》理念,深入探究“劳动最光荣,劳动使人快乐,承担家务是每个小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这一主题意义,同时丰富语篇类型,教学内容中的配图故事与两组对话和配图说明性短文取自不同的教材。对话1 “Do You Do at Home?”为小伙伴交流、讨论放学后去踢球还是做家务。对话2 “What Do You Do at Home?”为小伙伴交流自己常做的家务和做家务的感受。配图故事's 为小伙伴自我反思,树立对做家务的正确态度。配图说明性短文 讨论科技进步背景下小学生做家务的意义。总之,在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教材未出版前,教师基于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重构教学内容的研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核心素养之所以难以落地,广泛的共识是教—学—评割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善于根据主题意义设计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主题、内容、教学活动之间不能做到协调统一(程晓堂,2018)。《新课标》提出“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强调“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的课程理念,同时给出了“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建议,旨在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1.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中,“教”是基于核心素养总目标和课程内容六要素所确定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把握育人方向;“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主题主动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语言实践活动,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运用所学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逐步将学科知识、技能、策略等转化为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获得反馈,改进教学,推动学生进步。教、学、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发挥育人的功能。
2.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
课堂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场所。学生是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最为重要的主动参与者。首先,教师要依据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第二,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反应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如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观察等判断学生当前水平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反馈;同时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尽快填补差距,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三,开展评价活动,讲明评价要求,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与组内互评,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此外,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反馈,布置有针对性的基础型、巩固型或拓展型作业。
在实施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前提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首先,教师应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去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任务情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等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个人对单元主题的结构化认知和价值判断,使语言学习真正成为有趣的、真实的和有意义的活动。第二,教师应避免以讲授为主的“传话式”教学,而是要通过对话,循循诱导,逐渐启发,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第三,教师还应避免只注重结果的“作秀式”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运用所学语言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使核心素养依赖于体验的缓慢过程渐进得到发展。
《新课标》的颁布宣告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同高中英语课程一样已正式从知识本位时代转入素养本位时代,英语课程从课程价值观、课程内容价值观、课程内容结构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顺应这些变化,使英语教学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参考文献
安德森等(著);蒋小平等(译). 2009.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程晓堂. 2018.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1-7.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月霞、郭华. 2018.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施良方. 1996.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蔷. 2022. 全面和准确把握英语课程内容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J]. 英语学习(教师版),(4):18-33.
许红琴. 2011. 打通“课程内容” 与“教材内容” 的联系重构语文“教学内容”[J]. 中小学教师培训,(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