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作为职场人,你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因为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更快速地推进手头工作。那么,什么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应该如何培养?本文作者做了相对全面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鸡汤感言——
当谈论到男女恋爱的经验,会有人说“爱什么都不如爱自己”。
当提及孩子教育的话题,会有人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当说起成功励志的故事,会有人说“爱拼才会赢”。
每当遇到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还是会有人说“年纪小不懂事,大人让着点”,比如最近很火的一个短视频,坐高铁的父母因为自身无法管教上车后一直吵闹的孩子,影响到车上乘客的休息,却怒怼其他乘客。
这些论调,迎合了某些人的情感或者情绪需求,被部分人所喜好甚至奉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大概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吧。
我个人是比较厌恶这类言论的,我更愿意称之为“口号鸡汤”,因为这类“口号鸡汤”缺乏逻辑说服力,并不能正确合理地指出问题的实质,更无法指导问题的解决。
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人也十分重视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本文来科普一下什么是逻辑思维,让你识别日常中的“无厘头的”逻辑,希望可以在提升你的思考、说话、表达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本文8000字,读完需要25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以慢慢学习和体会。
一、什么是逻辑思维?
首先,我们看下“逻辑”是什么意思?
逻辑是一个外来词,来自于希腊语“logos”,词义是“秩序、规律、理性和言辞”,西方各门学科的词尾“学”(logy)就是来源于“logos”,汉语“逻辑”由此衍生而来。
逻辑在中文的含义是:
客观事物的规律:例如“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某种理论观点,例如“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例如“某个说法不合逻辑。”逻辑学或逻辑知识,例如“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
那,逻辑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通俗点说,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方式。
在表达上的体现就是,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理由和依据缺一不可。
理由指的是主观上的观点;依据指的是客观上的事实。
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的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者“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逻辑思维必须——有理有据。
什么是有理有据?看下面的两句话:
敬则怀忠,畏则怀乱,不治民则民怨怒,民怨怒则必生乱。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
这两句话看似环环相扣,回味无穷,仅是说话有逻辑的体现,但不算是逻辑严谨。
因为只有观点,没有依据,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二、你的逻辑思维为什么这么差?
上干货前,我们需要先搞明白,有些人缺乏逻辑思维或者逻辑思维很差的原因。
你肯定遇到过这几个熟悉的场景:
出现这些场景的原因,是我们陷入了被动接受信息的惯性思维,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
在《反惯性思维》一书中有一个“看手表”理论。
你觉得快到午饭的时间点了,然后你问我几点了,我看了眼手表,告诉你一个数字,你又把这个数字,告诉你旁边的人。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你从来没想过自己买块表,总是在想知道时间的时候,去问别人。
这就是大多数人,总会陷入的惯性思维错误,总是习惯被动地去接受外部信息,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问题,懒得思考,导致我们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差。
很多时候,逻辑思考能力差并不是你本身的“错”,而是你的思维已经形成了“懒惰”的惯性,所以我们要学习逻辑思维,并用一些“手段”,找回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本身并不复杂,只需掌握它的基本规律和几个方法就可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那接下来,先介绍下逻辑思维的3条基本规律。
1. 同一律
同一律的含义是,在同一个思维的过程中,反映同一个对象的思想是确定的,必须保持同一个含义,不能偷换它的含义。
也就是说,前后提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什么是概念?
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例如说“产品”,它的内涵指“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
外延就是所有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苹果生产的手机,妈妈做的饭等等。
世上概念无穷多,人类创造的语言有限,一个词语的可能会代表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人类语言的bug,容易被偷换概念。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有意识或无意识间地“混淆概念”,下面举两个例子。
《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郑县有个姓卜的,他常常在外鬼混。
一天他的裤子弄出了一个洞,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做一条新的裤子,他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就把裤子按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洞。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他的妻子在有意地违反同一律。
如果故意违反同一律以达到某种目的,就称为“偷换概念”。
善意的偷换概念是幽默,恶意的偷换概念则是诡辩。
有一个布店里来了一个客人,要买两匹布。
老板拿给他之后,客人问,多少钱?
老板说,今天全场促销,只收半价。
客人想了想,就把其中的一匹布,还给了老板,然后转身就走。
老板索要货款,客人说:“我拿了两匹布,问你多少钱,你说半价,我就把其中的一匹布折合成一半的钱给你,我已经给了钱了!”
老板一听,当场懵逼了。
这个逻辑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就是违背了同一律。
客人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偷换了“布匹”概念的内涵。
布匹和布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老板向客人要的,是布价,是钱。而客人偷换了内涵,把布料等同成了布价。
假设一匹布的原价是10元,两匹布就是20元。在全场半价的情况下,两匹布卖10元,客人拿走两匹退回一匹,相当于退还了5元。
拿走10元还5元,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2. 矛盾律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中,关于同一对象的思想必须保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也就是说,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不可能都真,必然有一个是假的。
A说,我的盾牌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牌,可以挡住一切长矛。
B说,我的长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长矛,可以刺穿一切盾牌。
这两句话就构成了互相矛盾,但不是互相否定。
互相否定指的是互斥,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比如,这把椅子是黑色的,它对应的矛盾是:这把椅子是白色,蓝色,红色等各种颜色之一。
比如,“这个证人的话都是真的”,它对应的矛盾是,“这个证人的有些话不是真的”。
比如,“你是个医生”,它对应的矛盾就是“你不是医生的所有情况,如老师、警察、司机等”
3. 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关于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必须有一个是真的。
因此,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我们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肯定其中一个为真。
比如说,我是一个学生,和我不是一个学生,不可能两句话都是假的。
把矛盾律和排中律放在一起,我们很容易发现,一旦两个结论互相否定,其中必定有真有假。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表述的明确性,只有遵守排中律,才能准确地进行表述,正确地进行思考。
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的情节,出过一道逻辑推理题,说的是,女主角问求婚者:
这里有三个盒子,分别是金盒子,银盒子,铅盒子。自己的肖像,就装在其中一个盒子里。谁能猜中,就嫁给谁。
金盒子上写着,肖像在这个里。
银盒子上写着,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
铅盒子上写着,肖像不在金盒子里。
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请问,肖像到底在哪个盒子里?
这个逻辑题看似很难,其实按照排中律和矛盾律思考,就能迎刃而解了。
根据排中律,互相否定的两句话,必有一个是真的。
根据矛盾律,互相否定的两句话,必有一个是假的。
“肖像不在金盒子里”,和“肖像在金盒子里”,这两句互相否定的话,一定有一句真话和一句假话。
同时,根据这道题的提示,三句话里,只有一个是真的。
现在,我们已经锁定了一句真话和一句假话。
那么剩下的那句,就一定是假话。这句话就是银盒子上写的,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
既然这句话是假的,那么肖像就一定在这个银盒子里。
把思考的规则实体化,变成明确的规则之后,思考的逻辑就清晰了。
四、逻辑思维的方法
上文介绍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了解了逻辑思维的基本信息。下面,我们介绍几个常用的思维方法。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指的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分析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则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和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下面用科学家研究光的过程,举例分析和综合的运用:
在光的研究中,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认为光是微粒;
人们又分析研究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
当人们测出了各种光的波长,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似乎光就是一种波,一种电磁波。
但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是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又提出了光子说。
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分析和综合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需要综合评估的事项基本都会用到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比如说面试招聘。
面试官会从各个方面对你提问,这就是典型的分析过程。
面试结束后,面试官会给自己留出综合考虑的时间,考虑你与应聘岗位的匹配度,你与其他应聘者的优势劣势等,最终才会给到应聘者结论。
2. 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
简单通俗来说:归纳就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
演绎就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风,老鼠各为一类)。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在用归纳法时,我们一般是这么做的:
分析若干不同事物(思想、事件、事实)的主要特点;
找出其中的共性、共同点,然后将其归类到同一个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
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研究的特殊场合,结论是将特殊场合归到一般原理之下得出的新知识。例如:
大前提:鸟都会飞
小前提:我是鸟
结论:所以我会飞
“归纳和演绎”可以用到生活中哪些场景?
比如内容创作方面,我们可以收集行业的爆款文章,拆解其结构,然后归纳出爆款文章的一般套路;最后,用我们总结出的创作套路去输出一篇潜力的内容。
当然,在活动策划、产品设计方面,同样可以借助“归纳和演绎”。
3.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对同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指的是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的思维过程。
比如我们对人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
从颜色上看,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从个头上看,有高个、矮个、中等个子等;从性别上看,有男人、女人等,这些都是关于人的个别属性。
而各种人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则是“能够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会劳动”,把这一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叫做“抽象”,把这一特征推广到所有的“人”当中去,这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再比如儿童经常看到鸟,并把它和其他动物进行比较,逐渐分清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卵生、会飞等)和非本质特征(大小、颜色等);
在此基础上,就能把这些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把具有这些本质特征的动物都称为鸟。
“抽象”和前面提到的“归纳”其实非常相似,都是从个别到一般。
但区别在于:“抽象”是从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而“归纳”不一定找寻本质特征,而是在一系列相关事实中寻找规律,寻找共同点。
4. 分类和比较
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事物分类。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归入不同类。
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分类和比较其实是小学的知识,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上述的逻辑思考方法,比较常见的还有对比(求同、存异)和因果两种,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本文不做细说。
五、如何提高逻辑思维?
了解了逻辑的基本规律和思考方法,那我们日常中该如何培养和锻炼呢?
以下提出几个方法,只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尝试和训练,说不定会收获自己想要的惊喜-短期内逻辑思维定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