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博士」「读博」对于一些人好像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词语。很多人对于博士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新闻或者社交平台的信息上,形成了很多或好或坏的刻板印象。大家对于博士为什么要读博大多只是基于这些刻板印象的猜测。学生在被问到是否读博时,大多是觉得遥远所以立马否认,也有盲目立刻回答一定要读博。
那么博士们或者博士生们为什么要读博?我这次邀请了七位在读或者毕业的博士,来一起聊聊他们为什么要读博。希望可以让大家对于「博士」和「读博」有一些打破刻板印象的认识,也给那些想知道「读博」是怎么回事的学生一点启发,更希望给处在徘徊边缘的朋友们一些做决定的参考。
这次邀请的七位,专业涵盖了文科、理工科、医科和商科,但是不一定覆盖到所有典型的专业。我只问了三个简单的问题:
他们有些是当面和我聊了这些问题,也有远程语音和我谈了谈,还有文字回复了我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一些刻板印象描绘的那样,他们有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有迷茫和不顺利时候。看完他们的答案,会发现「博士」和「读博」并不是什么遥远的词语,某种程度上,博士们也都是普通人。
他们的回答有共同点也有个人的特殊情况,不代表所有情况,仅供有想了解读博的朋友进行参考。如果有想聊聊自己的想法的,也非常欢迎分享。
01 从独角兽企业到软件工程博士 环境要求我必须进步
那年,企业来我们实验室招人,我还是一个本科生,但却给了我和研究生同样的薪酬。于是我就放弃了读研的打算。
后来,我进入了博士如云的 AI 独角兽企业,也逐渐发现了自己和一些博士大牛的差距,尤其是思维上的差距。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和一些有着博士头衔,但实力却不一定如我的同事。我陷入了思考。
最后是有一个契机,在我离开公司后按照协议一段时间内不能从事同行业的工作。我思考了很久,决定试试我有没有资质成为一个博士。
自己动手搞定申请
其实申请博士也没有很难,也就是常用的和导师联系(俗称套瓷),然后再通过学校的申请系统进行申请。
我全程都是自己申请,自己解决一切,也没有找中介。申请了 4 所学校,拿到了 3 所的 offer。这个结果总体上还行,虽然最想去的德国没去成,但总归是有资格读博了。
申请制的博士如果要申请奖学金,无非由三个因素决定。分别是你的成绩单、你的读博决心和你的面试技巧。如果你没有科研经历,成绩就会是「硬通货」。另外,读博的决心真的很重要。因为教授们都是过来人,知道读博的不容易,要有强大的心理因素才能承受不顺利时的焦虑和压力,你的决心越强就越不容易被现实打败。面试技巧自然也很重要,面试考察的是与人的沟通交流,教授也想找一个和自己聊得来的人。
幸运的是,我的成绩还行。而且我是思考了很久选择读博而不是拍脑袋选择的。我在公司也面试过不少人,面试技巧也了解了不少。这三个因素上我认为我都有优势,才顺利地走上了读博的征程。
心态是读博路上最大的敌人
心态毫无疑问是读博路上最大的敌人。
刚准备读博的时候,我信心满满,自认为本科科班功底成绩不差,又有一年多的工作经验,写得一手好代码,应该能应付读博中的工作。
但是我的导师直接教我做人。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教我什么是 。他不惜让我花费一年时间去切身感知这个问题,去感受好的 是什么样的,具体难在哪里。可是这一年,我什么文章也没有发表,加上疫情的大环境,让我很崩溃。
反观同级的博士生,有的活得真的很简单。做组合式的简单 idea ,导师又放养,但能在一些 low tier 会议期刊上斩获位置,快乐地获得更多奖学金,也能满足导师的毕业要求。有了对比,有时候自己会更难过。因为曾经我每年都拿奖学金,一直都是优,突然要我从良,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是,现在的我很感激导师的教导。一方面,是我终于有了两篇能自豪地说探索了世界边界的文章,也建立了自信心。另一方面,是领悟得来的,际遇来之不易,遇到一个肯管你的导师真的很值得庆幸。我的博士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是我来读博的目的。
心态嘛,于我而言是有巨大的起伏。但是当你经历过去了,熬过了,总会有收获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02 提升了自己才有资格工作更久 更好的薪资和更广的出路
想读博大概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想避免 35 岁被裁,想要以后工作的时候不会过早地触及到晋升「天花板」。而且读博士的话出路的选择也多一些,可以去业界工作也可以找教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顶尖的博士的薪资比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高很多。其次我认为自己能完成博士学业顺利毕业。因为我本身也学得进去,本科的时候我就跟着当时的导师发了一篇文章,感觉自己有能力做科研。第三是我申请到的导师很不错,我愿意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我是通过保研提前联系的导师,最后我现在的导师告诉我愿意指导我,那我就选择了读博。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里人也支持我读博。
决定得早不代表做得顺当
我对读博与否确定得比较早,大概大三下的五月份就确定了。我是先邮件联系了十几个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科研情况,表达了读博的意愿。后来大概有一半的老师回复了我,其中有几个老师出了题对我进行了考察,我就和他们进行了后续的联系。我大概在保研夏令营前就有了几个老师给我发了口头 offer,后来选了一个我最想去的。
读博心态变化还挺大的,一开始看论文,没什么头绪,比较迷茫,不过心态还好。第二年第三年虽然发了几篇文章,但是做的方向很分散,开始有点焦虑。第四年焦虑毕业论文,也遇到了一些挫折,走了一些弯路。现在马上开始第五年,总算找到了应该能一直做下去的方向。现阶段我的目标就是抓紧时间写论文先毕业,尽量少延毕。
和谐的组内氛围对心态有帮助
我觉得我读博期间没有什么大的心理问题,焦虑的话一般也是学术问题,想出来了就好了,想不出来就放一放,先做别的。我想主要原因是组里氛围比较好,大家都专心做科研,老师不是 push 赶紧发论文的类型,而是仔细指导怎么思考,以及指导我们什么是真正最困难、最值得解决的问题。平时也没有什么杂事,可以多花时间做一些科研「硬核」的东西。家里的话也没什么事情,父母一直很支持。可能分手对心态的影响比较大,后来也有段时间比较着急个人问题,但是第四年第五年开始有毕业和工作的压力了之后,就在这方面躺平随缘,专心科研了。
03 如果想做研究,读博是有趣的 好导师带我感受研究的乐趣
说实话我一开始没想过要读博的。我本科的科研基础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基础,对做研究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在读硕士期间,非常积极地去导师的组会,只是为了快点达到毕业要求以在实习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但是我的硕导真的非常有魅力,他让我觉得研究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组里的氛围也非常好。我的硕导要求很严格,我在读硕士期间成长非常快,也跟着在组里参与了一些研究,有了一些小的成果。这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读博的事情。我和硕导认真聊了一下关于读博的想法,硕导非常支持,也希望我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好的平台。
时代进程影响个人努力
但是因为硕导即将退休,所以无法跟随他继续读博。在申请博士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最主要的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地方经济形势不好,相应的一些学校博士名额突然紧缩。再加上有很多背景比我好很多的竞争者考虑到疫情放弃了更好的学校,这样我竞争压力就更大了。总之在毕业那年我没有拿到好的 offer,只能选择 gap。
Gap 的这一年我很害怕自己只做申请这一件事,毕竟申请这件事真的很折磨人。我就联系了之前会议上认识的教授申请去做 RA( ),希望得到学习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心理寄托,就是告诉自己并没有闲下来。
从失衡到平衡靠的是初心
这一年我心态变化很大。本来我是那种雄心勃勃的人,很喜欢竞争,很喜欢争取机会,但是疫情的影响持续到了现在。我不太敢再去赌,居然也有了求稳的心态,觉得稳妥地读上博士就不错了。因为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真的煎熬,以及我 gap 这一年真的没有好好休息过。
后面就联系了现在的博导,申请回了硕士就读的学校。说实话一开始觉得自己有点可笑的,一直被老师夸奖等等,但是突然要接受自己没有那么优秀的事实,接受自己只是普通人,所以会怀疑自己的实力,质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做出好的研究。
入学了之后,心态逐渐又归于平和。因为我读博的初心,就是因为做研究真的太有意思了,我太喜欢做研究了。真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一步步走,走得扎实稳妥,把研究中的困难一个个解决。其他的质疑等等,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我在我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论文里都写了「初心不改,猛志常在」,或许我选择的这条路上有艰难的地方,但是我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兴趣和热情所在。
04 我 不 想 上 班 啦! 重复工作太无聊了
我决定要走研究这条路的时候应该首先是源于以前的实习时候。在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时候觉得好累,主要是因为没有自由,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也很烦躁。所以当时就去考研了。考研的过程中就有一些思考,觉得以后想要做创新的东西,或许做研究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道路。主要可能就是因为我想要创新和更自由一点,不想是被日复一日重复工作支配的日子,希望可以忙碌自己想做的事情。
考学术硕士当时就是想试试,看一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研究这条路。考研初试结束我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当时的论文导师,他知道我以后想要做研究,就给了我很大支持,教了我很多,也激发了我对研究的兴趣。本科毕业的那个暑假,刚好我现在的师门里需要做一些数据收集的工作,就在我们学院本科里找学生助理,然后我去参加这个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很厉害的师兄,在工作中和数据收集的时候对我帮助和影响都很大。师兄应该也对我印象不错,极力推荐我加入现在的师门。然后进了师门之后,大家都在说读博啊什么的,也可能有不断的心理暗示吧。
自己够佛系才能有好心境
心态上其实变化不大。我觉得我自己一直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读博之前和之后都比较佛系。但是变化可能就是现在没有以前自信吧。
在读博之前我很多事情都很顺利。之前求学的过程中的考试,即便前期复习偷懒后面再努力什么的也不太累。这样不太辛苦我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但是读博之后,我就觉得做了很多很多东西但好像是无用功,我达不到我想要的目标也做不出想要的结果。这半年就会偶尔怀疑自己,在想我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是有意义吗?
其实中途一度后悔过,但是觉得自己已经读博了,也没路可退了。而且思考了一下发现,对我而言其实回去工作并不会比现在轻松。我对赚钱没有太大欲望,我比较喜欢相对简单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
05 学医不读博,等于没工作 好工作太少了,这行业太卷了
关于为什么读博,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原因,行业内卷和自己不甘心。
我是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博士生,其它专业的人未必了解我们的行业,但有一点大家应该是能达成一致的,那就是看病还是三甲医院比较靠谱。我们国家的医疗机构分为一二三级、甲乙丙三等,三级甲等医院就是最高等级的,少是不少,但也着实不多。以我所在的常住人口 900 万的省会城市为例,非专科、非中医/中西医结合、非部队系统的三甲医院仅 7 所。我们学生也知道医院还是三甲好,有的机会只有在三甲医院里才会有,三甲医院收入也更稳定。
如果按每个三甲医院我这个科室招聘 2 人来算,这么一个省会城市在我们专业就只会招收 14 人。900 万人的城市,14 人的缺口,一个岗位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去竞争,并且有大把的博士。在不是关系户的条件下,不是博士很难有机会出线。
同时在硕士期间,我接触到了循证医学,初探临床研究,属实让我窥探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科研的世界,科学、严谨、美丽,一个一个的临床研究最终改变诊断指南,改变临床决策,让所有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治疗,听起来还是挺美好的。因此,我并不希望硕士毕业之后就随便找个工作过两点一线的生活,还不想躺平,想再拼一把。
赶上统一考试的最后一班车
我的硕士导师并非博导,要想读博就必须选择其他导师。
硕士毕业的那一年,由于多种原因我没能考上博士。当时我虽然只是硕士,但找工作的过程还算差强人意。即便进不了前面说的那 7 所三甲的本部,但面试的 3 家单位都给出了 offer,一个属于三甲医院的分院,一个是中西医结合三甲,一个虽是二甲医院但有编制。 这几个工作都不能说特别好,但也不算差。但出于那种不甘心,我选择了最后一家离家近的,打算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博,考上了就辞职。
硕士毕业后的大半年,我一边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各个科室间轮转,一边复习备考。一轮笔试一轮面试,最终在差一个月就毕业满 一年的时候,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再然后就是放弃编制、辞职、赔钱、催促单位寄出档案,最终再次回到了学生的身份。
说起来,我考上的那一年是我的母校最后一次以统一考试(英语+专业基础+专业课)的方式选拔考生,次年就改成了申请审核制。对于我这样的硕士毕业生来说,再拖一年,读博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有的时候我会庆幸,有的时候也会感慨如果那年没有考上,现在的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
面对内卷,选择你想要的人生
与其说读博了之后有变化,不如说是读博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我的同行对象在医院正式开始了工作,通过他我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医院的真实情况。加上读博的过程并不顺利,我有些话确实想分享给正在犹豫是否要「搏一把」的学弟学妹们。
「内卷」这个词流行起来之后,「临床躺学」也变成了一个高频词汇。究其原因,还是四个字:僧多粥少。公立医院属于体制内,该有的毛病一个不少。
晋升、获得资源与机会的每一步都像在闯关,想要在博士遍地的三甲医院优势科室里获得科主任的青睐,基础科研要能中国自然基金,临床也不能差。要是你标书还没中,那至少要先「拜个山头」,不然无依无靠的你会成为别人手中的一块板砖,哪里别人不愿意去就把你往哪里搬。
要想获得,先要付出。在这个看似公平的游戏里,付出了不一定会有回报也同时成立,就像你做了预实验、绞尽脑汁写好了标书却不一定能中。并且,你要付出的可能是你并不充裕的下班时间,不算康健的身体,和不那么坚定的自我。这时候,你还确定你愿意付出吗?你付出得起吗?你换来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科研的世界是很美好,我现在写稿的时候去查各种文献依旧读得津津有味。但学术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单纯,在科研的世界里做一个搬砖者的体验也不太美好。你确定你能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依然保持前行的力量吗?你能在始终无法获得稳定的数据时保持一颗诚实的心吗?我可以坚定地回答第二个问题,却在第一个问题下沉默了。
如果你能坚定地用「可以」回答以上所有问题的话,那么我从我并不成功的读博经历里总结一些教训,分享给你。
读博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已,比读博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只有想明白了,才能无惧失败地走向看不清的未来。
06 顺其自然的连读,被迫前进的道路 我没得选,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这些问题我猛一看,下意识的答案就是,被逼读博,被逼走上读博的路,心态从被逼变成了接受。
具体来说,因为学了临床医学专业,「不读博就没饭吃」。这样说未免有些夸张,可是现实就是在我现在工作的医院,硕士学历最多只能高聘,是没有编制的。高聘是没有办法晋职称的。所以要么就是高聘后想办法混个编,要么就是读博后再留院。对于这两种选择,大多数人就会选择读博。职业发展需要我读博。
我是临床医学八年制。八年制本科毕业不出意外的话,就可以读博。我身边的同学有人选择退出了八年制,费了一些周折,选择了别的专业,甚至是与医学跨度很大的专业。我是没有那种换专业的勇气的。也有来自家里的很多压力,家里人觉得五年都读了,就继续读。
读博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好难,做实验好难,发文章好难,毕业好难。做上实验就觉得好烦,结果不稳定。整个实验的过程我就觉得有很多问题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在反复痛苦的过程中我也攒够了结果和论文,就发文章毕业了。在毕业前夕,我为了毕业,真的非常非常痛苦。在一篇论文的评审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刁难的审稿人,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修改要求。但是距离毕业时间比较紧张,也来不及再转投其他的期刊了。并且在毕业论文答辩上也出现一些小波折,由于一些政策的修改导致行政那边出了一些问题,我毕业得很惊险。
我确实没觉得我读博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顺其自然就读博了,毕业也就那么毕业了,好像一直在吃高考分数的红利。虽然我论文不算水,但是我知道没有那么厉害,我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博士。
身不由己的前程
总体来说,我整个读博过程还可以,不是什么特别优秀的实验大拿。时间是会让人成长的,现在感觉还好。现在工作了再回临床和几年前是不一样的感觉至少比那个时候自信很多。之前刚去临床的时候,我甚至有点胆怯。
我其实只想做一条咸鱼,一步步居然走到今天了。我之前找工作的时候还想找一些相对清闲的科室,比如康复科之类的。但是还是家里人觉得,你都走到这一步了,不留在现在的科室真的很可惜。家人很多时候只看结局。这样有点身不由己的感觉。我其实也没有想过不学医会有怎样的人生,如果学医,读博就是很多人的选择。
07 环境如此,自然迎接机遇 几手准备一起抓,哪边来了走哪边
关于为什么读博,我感觉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不是那种很清晰很有条理的点,应该是综合起来的原因。我读博是有当时大环境的原因。也就是,按照外部因素来说,当时的马院或者有相关专业的学院在扩招,博士名额也在增加,所以当时读博的话,机会比以前大一些。相对应地,因为加大马院建设,所以就业形势也很好。我当时的硕导就推荐我们读博,也会把我们往读博上去引导,希望我们都去申请博士。
但是我当时对于读博的意愿没有特别强烈。一个是因为当时没有特别大的把握,觉得自己不一定能够读得上。因为我当时是我本硕都是在西南某大学读的,本科是学其他专业的, 硕土保研保到这个学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要读博的话,我就不想继续在本硕就读的学校了,我想去一个更好的学校。这样从我硕士的学校跳到一个平台更好的学校,也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把握。加上这个大形势的原因,很多人都想往这个专业方向转,争取读博的机会。那我的竞争者就不仅是这个专业的人,还有其他专业的人,竞争就比较激烈。
然后在这种不是特别有把握的情况下,我做了两手准备。当时是有找工作和考公务员,也有在准备博士申请,相当于是三路并进。当时其实工作也找到了,但是公务员的话没有考上。申请博士的话,现在就读的学校因为它很早开始了申请考核,就过来考,结果就是考上了。因为我现在就读的学校在这个学科实力还不错,平台也很好。当时知道结果后就跟家里面的人商量了一下,就这么定下来了。
总的来说,我个人对读博的那种动机可能不像别人那么强,读博是自己的选择之一。
走上读博这条路,可能 70% 的原因是因为顺应大环境等外部的原因,30% 才是自己有可以再提升一下的想法。现在读博大部分都是申请考核制,我一开始报了另一所学校,后面申请了我现在就读的学校。本来打算一共投三所学校的,但是现在的学校给了我录取通知之后,我就没再进行申请了。
我算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我自己的动力不是很足,当时更偏向于工作,所以我不像其他申请动力很强的人一样做一些准备,比如提前发邮件联系博导这些,我都没有做。我在申请前没有给现在的导师发过邮件,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提前联系过,就直接递交了申请材料。之后顺利地通过初审,进入笔试和面试,最后通过考核拿到录取通知。申请流程大概就是这样。
读博中的迷茫如影随形
读博之后的心态变化分成几个阶段。刚刚知道自己博士申请通过的时候,其实是有点迷茫的。我收到录取消息的时候是在从广州去深圳找我同学之后,从深圳回家的路上。在大巴车上我就很突然有点迷茫,感觉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如何发展。因为那时候我更倾向于找工作,突然感觉人生的轨迹一下子就改变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另外就是我本身不管是找工作还是申请博士都更希望去另外一个城市。结果申请上了现在的学校,所以这也是与我最初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迷茫的原因之一。
伴随着的还是有一点喜悦的感觉的。同年级的同学很多都在申请博士,包括我认识的很多相近专业的朋友也在考博。大家在聊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感叹申请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准备得很辛苦啊。相对来说,我申博就是运气特别好,好像一申就申上了的。感觉自己好像比起其他人有一点容易,好像也有点过于轻松的感觉。因为我的申请结果也出得早,其他同学的申请还没有结果,大家会有一些羡慕自己也会感到有一点开心。
快毕业即将面临自己身份转换的时候,就觉得好像自己到了那种学历的最高阶段,心里也有一些满足,直到这时我对学业压力还并不是很清楚。而且自己在读硕士的时候,是很努力的那种类型,所以总觉得博士也是只要你努力肯定能够毕业的,所以读博开始的阶段就是那种很轻松的,和别人压力满满很不一样的那种心态。
现在读了一年了,心态已经完全变了。就感觉自己博一一整年没有什么产出,还被各种事情扰乱。这些扰乱其实也是因为个人的选择原因,因为在班级里担任一些职务,再加上师门的事情很多很杂。到了暑假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同学,有的发了 C 刊,有的在跟着导师做项目。已经至少有一两个同学已经达到了那种毕业的要求,对比起来自己就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恐慌。现在最大的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很快,但是自己又跟不上这种很快的这种节奏。
以上是 7 个博士的回答,或许你也经历着类似的选择,或许你正在对自己读博的未来感到迷茫,希望这些经验和故事可以让读完的你对博士有新的认识,能为你提供上一点点帮助。也欢迎想要分享的朋友一起在评论区聊聊。
关联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