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之前提到,没有人在所有领域都是发达的人,没有人在所有领域都是欠发达的人。有人可能占据了各种绝对优势,但不可能占据各种比较优势。
有些领域我们觉得非常有趣,但别人觉得非常无聊。这就造成了人们喜欢不同的东西,有了不同的特长,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分工。不同专业分工的人彼此合作,才塑造了今天这个物质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当代社会。
我们头脑中的知识,我们所具备的力量,一定是别人所需要的。这便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举个例子,许多学员所提交的作业,都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我的学员们需要我头脑中的知识,而我也需要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知识的分享并没有让任何人受损,它让所有人都获益了。
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哪怕是初看起来没有用的博雅知识,也可能让别人收益。这种知识的分享也可以是辩论式的。因为他人并不总是被动地听我们讲,他们会提出问题,等待我们回答。他们甚至会提出质疑,等待我们去辩护、论证。而这又会刺激我们的思考,去考虑之前没有考虑周到的地方。
爱的反义词如果不是恨,那就是冷漠。当我们向他人分享知识时,如果他人提出有理有据的反驳,那么这正说明了,他人没有对我们漠不关心。反驳是一种尊重,只有当我们关心严肃的真假对错时,才会提出反驳。
法兰克福(Harry )在《论扯淡》一书中提出,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扯淡。说谎的人至少需要知道真相是什么,才能刻意编造出不符合事实的假话。扯淡的人根本不关心事实真相,不关心自己说出来的话是真是假,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当人们需要就某些话题发表超过自己对该话题的了解时,人们就开始扯淡。所以,只要我们关心事实真相,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刻意去扯淡,那么就可以大胆地去分享自己的知识。哪怕最后发现自己搞错了,那也是一种进步。
很多人不去分享自己的知识,不是因为吝啬,而是因为害羞,怕出丑,怕被别人提出了一个自己回答不上的问题,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顾虑。如果我们的确不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那就直说“我不知道”就好。没有人会要求我们全知全能。
我们不用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好,向他人分享只是在“献丑”,暴露了自己的短处。他人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要是出错了,别人会指出我们的错误,帮我们进步。只要我们有70分,那就可以去教40分的人。要是有90分,就可以去教70分的人。不用等到自己做到99分,然后再去分享。那时候,可能因为知识的诅咒,只能和90多分的同行们交流,无法再去教别人了。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分享知识的人。哪怕是在打《守望先锋》这个游戏,只要队友们不反对,我也会在语音频道里简单讲讲自己玩游戏的策略和心得体会。尤其是秩序之光这个英雄,我玩得特别好。
或者,哪怕是在下棋、打牌、玩桌游、学习各种知识时,我也特别爱去琢磨所谓的最优策略,然后去分享这个最优策略。当然,最终分享出去的策略不一定是事实上最优的,只是我以为的最优。
向他人分享我们的知识,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差。如果你怕别人学了这些策略,就比你玩得更好了,那只能说明你的头脑中没有双赢的格局。你只想着在零和博弈中战胜对方,但整个社会并不是零和博弈。市场会奖励那些把蛋糕做大的人,而不是只奖励那些从别人口中抢蛋糕的人。
就我个人经验来看,越是优秀的人,越少有这种零和博弈的想法,有什么好的东西会立即拿出来和同伴们分享。而一些头脑中只有“稀缺心态”的人则很难理解双赢思维,总想着自己偷偷摸摸地努力,在竞争中“战胜”他人。
人们之前生活在一个优质信息很稀缺的时代,一发现什么优质信息,就想要立即据为己有,不让别人知道。但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海量优质信息都几乎完全免费的时代。以前的“稀缺心态”和“零和博弈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用了,现在更合适的思维是“多赢思维”和“分享型思维”。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竞争优势如果仅仅是信息不对称所建立起的壁垒,那这种竞争优势将被迅速打破。信息输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输出能力,才是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能力比信息更重要。
在上节课中,我们提到了费曼技巧,它是帮助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所以,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一方面能让我们收获一些好朋友,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锻炼,真是百益而无一害,何乐不为?
练习:拿出你的手机,在微信、QQ或者手机通讯录中找一位好友,向其分享你刚刚学到的知识。
别人不喜欢你向其分享知识,那该怎么办?
有人说,人们很反感那些“好为人师”的人,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会显得自己很自大,让他人觉得自己是在炫耀,从而导致大家不喜欢自己。
我来给大家讲一对哲学上的概念,看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好为人师。
是当代最著名的伦理学家之一,他将伦理概念区分为厚概念与薄概念,前者诸如“残忍、凶恶、婊子、骗子、真诚、贞洁”等词汇,后者诸如“应该、允许、善、恶、好、坏”等词汇。前者不仅仅对某个现象做出了描述,还自带评价效果。后者仅仅评价,不做出描述。
区分厚概念与薄概念,有什么用处呢?
最大的用处就在于,我们可以发现自己说出来的很多话,都是由丰满的厚概念组成的。在描述一个现象的同时,就已经对其做出了评价。现在有一个人正在指导他人做事情,我们可以用“好为人师”来描述,也可以用“乐于分享”来描述,这两者都是厚概念。
当我在对你阐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时,你可以说我在“教育”你,也可以说我在对你“洗脑”。如果用薄概念,那么就只能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播信息”,但这话不是日常用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播信息”是一种不带评价的中立描述,但大多数人都不会说这种干巴巴的中立描述。日常用语大多是丰满的厚概念,不是这种分析哲学家们喜欢的冷冰冰的薄概念。
薄概念不容易出错,但违反了大众的人性。这也是科学主义精神和数理逻辑风格的分析哲学为何不流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试图在改变人们的说话方式。试问,我们作为一个成年汉语母语者,愿意让别人教我们怎么说中文吗?我曾试图以分析哲学的语言风格去影响他人的说法方式,但大多收效甚微。人们爱听故事,不爱听逻辑。大家作为汉语母语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系统性地误用了汉语,不愿意承认自己连怎么说话都需要别人教。
我一直幻想,如果所有的中小学语文老师,都很擅长分析哲学,那么大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定特别强,也就根本用不着我们来做批判性思维的普及了。
又扯远了,回到我们对“好为人师”的讨论中来。“好为人师”本身就是一个厚概念,它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客观现象,同时还对其做出了主观评价,但这种主观评价是对的吗?
“性工作者”是薄概念,“婊子”和“娼妓”是厚概念。“面对特定压力依然做出积极行动”是薄概念,“鲁莽”和“勇敢”则是厚概念。“智力发育迟滞”是薄概念,“弱智”和“蠢货”则是厚概念。“经常性自我肯定”是薄概念,“自负”和“自恋”则是厚概念。“限制自己的开支”是薄概念,“节俭”和“吝啬”则是厚概念。如果我们采用某个学科的特定理论模型,对现象做出一番描述,那么这样的概念通常是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在使用厚概念。或者说,薄概念和厚概念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就像信息的味道和营养也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在科学语境之外,描述和评价也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中,我们知道了,信息的营养价值有客观评价标准,但信息的味道价值没有客观评价标准。有的人就是反感“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播信息”,就是要将其称之为“好为人师”,那我们也没有办法。但还有的人特别喜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播信息”,愿意将之称为“乐于分享”。在这个问题上,主观评价无所谓对错,它只是偏好的表达。而且,联系之前提到的实然和应然的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分。我们发现,薄概念就是单纯的事实判断,厚概念则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混合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同时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而在理性思考时,一般先使用薄概念,将事实判断搞清楚后,才进行价值判断。
所以,当有人很反感你向其分享知识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对那些眼中只有“好为人师”者分享,只对眼中存有“乐于分享”者分享,那就可以了。
开个玩笑,大家别当真。如果一个人非要封闭自我,不愿意学习新东西,那也别对其放弃治疗。如果这样的人是我们的亲友,那我们也有义务帮他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练习:拿出你的手机,在微信、QQ或者手机通讯录中找一位你明知其不愿意听你分享知识的好友,然后向其分享你刚刚学到的知识,比如讲的厚概念和薄概念的区分,或者其他任何知识都可以。
你有无数种方式去输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好多人以为,学以致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一些学子喜欢自称“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好似自己学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用。
然而,以我个人体会来说,真的很难找到没有什么用的知识。任何知识都可以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实在是太容易了。或者说,想学一些没有用的知识,实在是太难了。
假设你学了法语,正愁无用武之地,那为何不找一些法语书去翻译,然后联系出版社来出版?如果买不起版权,那可以找免费的公版法语书来翻译,就算做不到比已有版本翻译得更好,那对自己也算是个锻炼。重新发明轮子的确是无用功,但重新造轮子至少可以锻炼自己造轮子的能力。
假设你是一个普通职场员工,刚刚听我推荐了心理学与经济学这两个学科,准备利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中提供的方法,上网找一些视频课程来学习。学完以后,立即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可以写自我反思日记,可以把自己的听课笔记发在自己的博客中,可以找一些网络社区去分享你的知识,可以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朋友、同事、同学、亲人们听。
对于那些有孩子的父母来说,你也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孩子们有十万个为什么,而你可以试着去回答那十万个为什么,去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
甚至,你可以走上街头,随便抓一个路人,问他这些问题:
1.朋友,你知道律师的收入为什么比流水线工人的收入高吗?愿意听我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讲吗?
2.朋友,你知道怎么样说话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吗?愿意听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讲吗?
3.朋友,你知道一个人为什么愿意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吗?愿意听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讲吗?
4.朋友,你想要知道人工智能有可能超越人类智能吗?愿意听我从哲学的角度讲讲吗?
5.朋友,你想要知道人为什么会自杀吗?愿意听我讲讲涂尔干的想法吗?
6.朋友,你想要知道科学是什么东西吗?愿意听我从科学史的角度简单讲讲吗?
7.朋友,你想要知道“解释”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吗?愿意听我从哲学的角度简单讲讲吗?
8.朋友,你想要知道“解释”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吗?愿意听我从社会学的角度简单讲讲吗?
9.朋友,你想要知道“解释”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吗?愿意听我从心理学的角度简单讲讲吗?
10.朋友,你想要知道“解释”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吗?愿意听我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讲讲吗?
我没有实际去街头问路人这些问题,所以不知道路人们愿不愿意听你讲这些知识。但如果有人在街头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很愿意听他们讲讲。这说明,有些路人愿意,有些路人不愿意。
不过,至少有些人愿意花钱听我讲这些知识。这说明这些知识还是卖得出价钱的。更重要的是,我喜欢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我喜欢把论证过程讲清楚,而不是只给一个结论。
我不是在给大家画大饼,告诉大家努力学习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将来可以靠教别人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赚钱。我想说的是,你有无数机会,去输出你的学习成果。一次出去游玩时,遇到一位正在读环境工程学研究生的姑娘,她对认知科学很感兴趣,自己也喜欢写小说。于是,我立即给她推荐了很多书,并告诉她如何联系出版社去出版自己那构想中充满科学味道的小说。认知科学的知识与她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但说不定几年内,我就能看到她出版的心理学小说了。
很多人喜欢听励志故事,那我来讲个自己的励志故事。小学的时候,我没有正经学过英语。初一时,我指着课本上的“apple”问同桌,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直到初三为了中考,老师把英语语法又重新讲了一遍,我才算是对自己的英语有了一点自信,中考时英语拿到A等(比90%人要高)。然而,那时的我还是连“”这样的初级单词也不认识,有人对我说“ ”,我竟没听懂,只能说“I beg your ”。这也说明,擅长英语考试和擅长英语,是两回事。
好多年过去了, 现在的我已经比当年强很多,用英语听课读书都没什么问题。这种学习成果的输出,靠的仅仅是不断学习。而且,我的学习并不刻苦,很多时候都充满了乐趣,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原因无他,因为我给大家推荐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工具等,我自己都用过,它们就是为了让我们学得又好又开心而设计的。
学习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输出学习成果,不就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吗?
练习:写一个你输出学习成果的励志故事,必须是亲身经历,限定800字以内。
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在读大学或者工作前,我们大部分的学习都是为了完成外界给我们安排的任务,主要是考试任务。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我们输出学习成果的一种形式。
上了大学或者工作后,我们发现由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变多了,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目标,去完成自己交给自己的任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专业知识经验、通识教育素养这三类不同的学习目标中,要做出不同的规划和设计。
知识的力量无处不在,它可以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改变他人的行为方式。常识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知识,而科学知识则超越了常识,它能让具备科学知识的人拥有超越常人的力量。所以,健身房和图书馆都是我们增强自己力量的地方。
输出学习成果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这种分享可以是交流式的,也可以是辩论式的。不要害怕分享自己的知识会让他人取笑,或者他人会超越自己。知识的分享不会让人受损,它会让所有人获益。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 区分厚概念和薄概念,前者是描述与评价的混合,后者是单纯的描述,前者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合体,后者是单纯的事实判断。这样的知识很有用,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这样的知识,难道不值得分享吗?
实际上,我们有无数种方式去输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分享自己学习时的快乐和体会。
作业
1.完成这节课中的所有练习。
2.来写篇个人自传式的命题作文,《我的知识力量》,限定1000字以内。可以试着回答这些问题:你头脑中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力量?你还想要获得什么知识力量?你准备怎么输出这些知识力量?
学会如何学习中的关键知识点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整个课程模块中,全部三节课里那些关键的知识点:
1.人类的学习过程,类似电脑安装新软件的过程,只是更加辛苦。
2.如果批判性思维的矛头能指向自己,就能卸载自己头脑中的垃圾软件,方便自己安装新的优质知识软件。
3.学习是将外在的符号知识内化到自己头脑中的过程,如此我们的行为发生了持久性的变化,我们的能力就变得更强了。
4.人类一辈子都在学习,就大多数人的寿命来看,我们更多是在学校外采用非正式的方式来学习,这种方式并不比正式学习要差。
5.批判性思维是很值得学习的能力,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很值得学习,通识教育也很重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应该在这三者之间有所取舍。
6.每个人骨子里都是不爱学习的懒人。为此,我们需要利用外部环境,对自己威逼利诱,强迫自己学习值得学习的知识。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Q4R学习法,还可以加入学习集体中,让老司机帮助自己。
7.学习讲究循序渐进,我们要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但也不要冒然挑战恐慌区。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牢固,要将自己的知识组建成结构化的体系。
8.知识就是力量,拥有更多的知识,相当于拥有了更强大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帮我们自己完成学习目标或工作任务,也可以分享给他人,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I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