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他们会用不同于母语思维的外语思维去思考和解读,感知二者的诸多差异,从而对很多“不同”多了更多理解;
他们会用地道的英语去谈论、去演讲、去辩论,在通过英语了解外界的同时,也让外界更准确地了解自己。
更多元的渠道带来更多元的资讯和更丰富的视角,进而带来更多维的思考和更多重的选择。
六年级的深圳小学生、12岁的Eric代表深圳MMUN世界青少年峰会时在联合国金色大厅发言。
对他们而言,英语是一种工具。相比应试和作为一门知识,这个层面更接近于语言的本质。
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把英语当成知识来学又显得不够了,它要求浸润式的英语学习,并且几乎和母语同步开始学起。
也可以简单理解成打造“原版娃”。但英语启蒙的目的显然不仅限于此,它指向的是“原版娃”背后更多的内容。
如果把学习一门语言比做冰山,那应试层面和知识层面就是显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工具层面才是掩藏在海平面之下的巨体。
越上行越容易,越下行越需耗时耗力。但达成这三者的方法虽各不相同,它们却并不矛盾。
前面提到的Eric同学据说四年级时取得小托福885分,六年级时一年内先后通过了CAE和CPE。
相信他的目标一定不是(至少不仅仅是)考得多少分、考过哪几级,这些只是他习得成为“原版娃”道路上顺带的收获而已。
不然怎么从KET开始一路打怪的牛娃那么多,能去金色大厅演讲的却没几个。
对于母语并非英语的娃,想要像运用母语一样运用英语,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把英语当作母语一样来习得。
在这一点上,小娃更加具有天然的优势。换言之,开始接触外语的年龄越小这种优势就越明显、习得的难度就越小、习得的效果就越好。
BBC曾在纪录片《婴儿的秘密生活》中指出:婴儿生下来就准备好学习任何语言。成人只能分辨组成母语的45种声音,但6个月的婴儿可辨识世界上任意语言的150种声音的区别。
但随着逐渐长大,婴儿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语言:母语,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音素。他们大脑中与母语相关的神经反射被一步步强化,而与之无关的则越来越不活跃。
这就是为什么婴幼儿能够自然而然掌握从小听到的语言,但成年后再学习就相对困难。
通常英语启蒙的支持者会将六岁前视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0-6岁的儿童天然辨音力更强。而听得准是说得准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这个阶段性的优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语音模仿的准确度高。
这也是为什么越早开始学英语、跟随的学习对象发音越标准,学习者的发音就越地道。相比成年人要改掉已经形成的口音几乎不可能。
在慢娃英语启蒙过程中,我通常会给她找发音最标准、口音最纯正的视听资料,或者用点读笔来点读;
实在找不到资源必须人肉点读时,我也会非常谨慎、力争每个词都读准确,私下还要反复琢磨、练习语音语调,唯恐我的不纯正的口音会影响到她。
所幸她的发音相当准确,并且已经把我和慢慢爸都甩在了后面。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她感冒时说了一句“I'm fine”,但因为鼻塞严重,说出来就变成了“I'm fine-d”。
当时我马上想到了美剧(《老友记》)里有一集,得了重感冒却坚持自己没事,反复重申I'm fine说出口却都变成了I'm fine-d。
还因此遭到了Ross无情地嘲笑:When you are you are fine-d, you are not fine(当你说“你很好…哪”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好了)。
为什么对这个细节印象这么深刻?因为自从看了这一集,很多年每次重感冒鼻塞时我都会试着说I'm fine,但每一次都是“fine”,从没出现过“fined”。
我一度认为这是老外的鼻腔结构异于我们Asian face(老外口中的“亚洲人”)所致。
而听到慢娃的I'm fine-d我就明白了,根本就是我发音不够标准啊!
慢娃不会意识到,她仅凭精准的辨音和模仿,就做到了我们当初学英语时老师反复耳提面命的“把舌头放在正确的位置”和“精确运用发出一个音节需要调动的70块小肌肉”……
比发音更重要的是英语思维。发音决定你说的是不是“普通话”,而英语思维决定了你说的是不是“人话”……
什么是英语思维?
而怎样才算是一句“标准的人话”?放在英语里就是时态要正确、用词要正宗、语序要符合英文表达惯例。
想想我们在和老外交流时,张嘴前是不是都会先在脑子里把想要表达的中文意思按照这些要素挨个过遍筛子?
慢娃显然是不懂这样做的,但这不妨碍她说出一句地道的英文。
她会在复述过去一件事时自动切换过去式,比如I went home,而不是I go home;
她重复我说的话时会说:“Oh, no.” said mum,而不是mum say之类。
她会自动使用她从原版读物中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而不是像我们学习英语时先背单词再把记住的单词东拼西凑组成一句话。
比如她在表达“生气”时会说I'm cross而不是什么angry之类,这些都是来自她最爱的牛津树分级读物里到处可见的cross。
当她切换到英语模式,她的语序也自动调整了。她会自然而然说出I went to the park today,而不是把单个英文单词按照中文的“今天我去公园了”的语序进行拼接。
她还能听出并纠正我的表达错误,让我为自己的无语凝噎。
她懂时态语序么?懂单数复数么?显然不。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语法,怎样表达只是出于本能。这就是她在中文思维尚未强势固定时已经同时形成的英语思维。
而对母语思维已经太过强势的成年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尽早开始英语启蒙还能够避免“低语言能力”和“高认知能力”之间的断层,也就是“认知差”。
试想一下,如果上小学后甚至十来岁才开始学习英文,从hello, how are you, this isa ball,my name is…开始一字一句读,是不是会让认知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三岁小娃的大娃感到无比枯燥?
当同龄的、从幼年就开始英语启蒙的孩子已经能够将语言作为工具去充分体会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美感时,正在从零开始学英语的孩子却必须熬过一个漫长的枯燥期。
相比之下三岁小娃的英语习得过程却是“玩中学”、异常轻松的。过程轻松却收效良好,说0-6岁是语言学习的红利期一点也不为过。
最初把娃领上启蒙之路确实需要为父母者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小娃的学习和吸收能力非常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上道”,这个阶段慢娃大概用了半年。
而一旦步入正轨,之前的引导者需要做的就只是铺平道路、提供资源,然后顺势而为、让娃自然攀升了。
End
慢妈说
按部就班没有错,但英语启蒙也绝不是超前教育、超前学习。利用好这个英语习得的红利期,从长远看,大人和娃都能省不少力。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感谢支持!
这是我的第37篇原创文章,累计已1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