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外语专业大致可分为三类,英语、相对常用小语种、相对冷门小语种。这三类乍看都是外语,实际大相径庭。相对常用的小语种大致有法德日西俄阿这几种,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韩语稍逊一筹,但名头也相对响亮。冷门小语种则大多是普通大众闻所未闻的。稍举几例,北外最近新开的一系列小语种:迪维希语、德顿语、达里语、卢旺达语、塞苏陀语、隆迪语、切瓦语、桑戈语、斐济语、皮金语、纽埃语、比斯拉马语、库克群岛毛利语、卢森堡语,大部分都是比较小众的语言。当然,不少小语种是通过提前批、保送或其他渠道招生的,即使想通过高考挑战一把,只怕也很难去成。假设现在有小语种提前招录或是高考录取的机会摆在你面前,要如何抉择呢?
这些冷门小语种虽然名字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用得少。说这些小语种的人口本就不多,如果再调查一下对象国,说不定还会发现英语和法语也是他们的官方语言,这些小语种和外界交流不怎么用得上。读到此处想必有同学要拍案而起,大怒学校开设这些小语种只为误人子弟。这句话稍稍有失偏颇,原因很简单,专业的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就业上。大学设置专业也是为了学术研究,语言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一样,都是人类的宝库。说某种语言的人数越多,并不代表这种语言更优越,研究价值更大。相反,对于快要失传的语言进行保护和抢救是应有之义。专业门类齐全、教授语种众多往小了说,对大学发展大有裨益;往大了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体现,例如北外“目前已基本开齐175个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预计到2020年,外语语种数量超过100种”,开设小语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然,对学术研究和大学本身有益,并不代表就一定是个人的最佳选择。很多被小语种吸引的同学看到的主要是外交官等职业的风光和部分小语种的锦绣前程,但他们容易忽略两个事实。第一,学小语种并不意味着就能当外交官,当外交官也不见得就只有自己想要的风光。外交官的甘苦此处暂且按下不表,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同学对包括外交官在内的很多职业都存在误解,在选专业时容易被媒体营造的虚幻前程蒙蔽,这点不限于想报外语专业的同学。言归正传,第二,小语种间的差异之大,不逊于其他各专业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尽管同样被归类为小语种,有的一毕业就被争抢,有的只能挥泪改行。有人觉得斯瓦希里语不要我,我学阿非利卡语也一样,反正都没听说过。这种仅看专业名称胡乱选择的做法,和电视剧《欢乐颂》主角投资银行家安迪在剧中计划收购红星集团,从而引发现实市场上红星发展被热炒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同学是被调剂到某个小语种,既然同意服从调剂,可能也要承担最坏的后果;但有的同学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随机选择,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运气好,选择的小语种吃香;运气不好,只能凭借其他技能就业,专业指望不上。
如果对任何小语种都没有学术热情或与生俱来的兴趣,相对冷门和常用的小语种都不存在绝对正确和错误的选择。我常常认为学小语种有点像买期货,风险和回报都同样巨大。一旦毕业那年正处于风口,小语种护城河够高,其他人几乎都无法望其项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旦毕业那年需求不旺(对于大部分小语种而言是常态),那么专业完全指望不上,求职只能依靠双学位或者英语,还要应付面试官好奇的追问。过去有不少银行进行海外布局,招了很多小语种以备不时之需,称得上是当年令人羡慕的好去处。但随着银行战略转型,撤出或取消在对象国的办事处,小语种在银行就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如果没有人脉或其他加成,往往只能做柜员了,这也是很多人对现状非常厌烦,却又无可奈何的原因之一。
那么,假设你正在犹豫选择哪门小语种,就好比你要去购买风险很大的期货期权,最快三年多后行权,最晚读完研究生,大概五年后行权。你能否准确估计哪门小语种在市场上最为火爆呢?
答案是无法估计。因为如果你对市场有如此精准的研判,那么股票和期货市场欢迎你,你很快就能心想事成,实现财富自由,不要说小语种,什么专业都可以不学了。
读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灰心丧气了,说了这么多都相当于没说,还不如闭着眼睛选一个呢。当然,你可以选择最稳妥的英语,就好比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虽然天下基本上所有学校都有这个专业,基金收益也就一点点,但总比没收益强。好比遇到股灾,一只股票不买,轻松秒杀大部分股民;虽然英语人才供给较大,还要受到海归和人工智能的冲击,但好在需求也不小,各行各业都有英语专业的人才。当然,英语只是敲门砖,敲开什么样的门,要看个人素质和造化。媒体上宣传的很多英语专业的成功案例,多半不是只靠英语吃饭,而是在工作后苦练内功,修得一身本领。更多的英语专业无法仅靠学校里的课程躺赢,大部分还是做了泯然众人的分母。说到底,其实任何专业都有这个问题。英语专业学生感到格外不平,一部分是因为早年前辈过于成功,获得了改革开放后急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红利,与当今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早年英语人才稀缺,现在不但国内人人会英语,还有海归人才的强力竞争。需求下降,供给上升,日子难过几乎是必然的。
反观小语种,其实有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语言本身并不能决定就业难易,关键还是在于背后的对象国经济实力几何,与中国交往是否密切。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不乏小语种国家,一旦在这些国家投资兴业,发展基础设施,某些小语种的需求肯定就蹭蹭往上窜,再加上供给只有一二十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问题来了,怎么区分哪些小语种未来相对更有市场、自己又比较喜欢呢?
为了方便大家实际操作,我在这里也给出一个初步的清单:
第一步:看看自己的分数与可以去的学校招录的相关专业。如果决定读外语,尽量去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优先选择北上广深。全国范围内学外语的这么多,最有区分度的就是学校了,好学校能提供的机会和平台大家都也很明白。同时,即使学校不算出挑,处在北上广深,外语人的机会更多。毕竟本来学的就是小语种,又去了个小城市,哪里有多少实践机会呢。如果万一去了小城市也不要气馁,多留意周边大城市的信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另外如果想去的学校没有相应小语种,也不必庸人自扰了。
第二步:考虑自己是否对某个语种有特殊情结或者爱好。有的同学特别喜欢莎士比亚,有的特别讨厌各种变位(小语种一般变位很多),那就不要委屈自己四年了,按自己的爱好大胆选择或是避坑吧。
第三步:考察这个语种对象国的风土人情。有的同学更青睐白领工作,那么气候条件恶劣、战乱疾病频发的国家显然不是上佳之选;有的同学更希望得到锻炼,那么现在尚不发达的国家更能提供快速增长的机会和个人提升和展示的舞台。需要注意的是,看对象国千万要全面,不能只盯着其中最发达的国家,也要兼顾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后者通常需求最大,条件也相对艰苦,有的困难是没有到过这些国家的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已经报了其他专业,想要自学小语种的话,日语通常是很多同学的首选,日语与中文非常相近,入门友好,材料众多(看过日本漫画的同学都明白哈),如果想要自学,可以先找一些免费资料大致了解一下,再报班入门,如果想领资料,也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链接哈:
第四步:看看经过上面三轮筛选后剩下的语种,一般到这一步范围应该也比较小了。这个时候,看看一带一路等相关国家战略的布局是否包括相关语种,两国历史上关系如何,经贸往来是否密切。去相关学院的网站上看看历年毕业生的去向,包括招聘信息和出国情况,探究一下需求不旺的原因,优先挑选机会更多的语种。如果有相关学长学姐现身说法自然最好,如果没有,可以去高招会上看看。总之,对自己要去的专业越了解,日后失望的可能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