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第一是课程性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统一。从课标中的相关表述中可以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融合统一: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过程。工具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符号系统,但是它的内核其实是围绕着文化来进行建构的,也就是文化育人是我们课程的一个核心。
第二是课程目标,强调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立意。
通过对比两版课标,我们可以发现2011版课标中五个要素处于一个松散无关联的平面中,各要素之间用虚线隔开,分别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这五个要素之间貌合神离,成散状分布,缺乏有机关联,特别是缺少能够统领和整合各要素的核心知识。这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整合课程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效率不高的原因。
在2022年版课标中由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核心素养的目标: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意识体现价值取向;思维品质表现为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构成整个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
知识的建构和加工,实际上是离不开思维的。我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梳理、概括、整合、分析、比较、批判、评价,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从低级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辨别真善美,汲取精华,使得学生产生一个内生的力量,使他所学的知识能够变成精神财富。这个过程其实是语言、文化、知识和思维都融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
2、重构并整合英语课程内容,优化学科育人资源
第一,优化分级体系设计。对比两版课标分级体系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2011版课标按课程目标分级,缺乏系统性,既有学段,又有年级。同时在描述上只关注两个出口级别,而对其他级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没有具体描述。
2022版课标在分级体系上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按学段划分三级体系,增强了体系性和指导性。同时还增加了“级别+”和“预备级”,考虑到了一、二年级的预备需求和学生起点不一样造成的需求差异。
第二,重构课程内容。在2011版英语课标中没有课程内容,2017版高中英语课标中重构了课程内容,用明确的课程内容来服务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在2022版义教英语课标中保留了高中课标六要素的课程内容,相较于2017版高中课标在内容结构上又有了升级。
2017版高中英语课标中六大要素外围的主题和语篇处于一个静态的状态,没有和整体的学习发生互动,也看不到它的发展性。
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技能和策略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因此2022版义教新课标对技能和策略这两个运作性的知识进行了调整,挪到外环里面和主题、语篇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关系。
主题和语篇一方面发挥统领和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了互动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不仅具有盘活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作用,还有推动主题意义探究不断深化、促进对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理解不断深入的作用。
主题为语言学习和育人提供主题范畴,围绕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以及细分的十大主题群展开。
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看到有明显的有价值导向,例如在“人与自我”这一主题范畴内围绕着“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两个主题群细分三个级别的子主题内容,选材上的描写如时间管理、自我管理、善学乐学等都体现了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
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大观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英语课标中虽然没有显性的提到大观念,但是实际上是沿着大观念的建构来设计的。那么英语课程中的单元大观念和主题意义有何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单元大观念和单元主题意义不在一个层面上,主题意义往往从语篇层面出发,强调作者传递的信息、意义、价值观;但是在单元层面,可能有三个语篇,四个语篇,来自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在一起。
大观念是一个个体的个人认识,不再是作者传递了什么样的知识理念。大观念把外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同时通过内在的转化,进一步又进行了概念化的认知。所以它是由外向内,进一步的由内再转化为外化的,自己把它表达出来的一个观念认识,这种认识是能够持续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认识。
单元大观念是基于有结构、有层次的,具有知识网状关联的的认知,然后再形成一个态度和价值判断,既包括有关主题意义,也包括语言层面。因此,在单元大观念的建构当中不能只关注主题,需要将主题大观念和语言大观念整合起来进行立体化、结构化的学习。
语篇类型是承载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载体。语篇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如果要让意义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核心主线,那么必须要依托语篇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再单纯的在教词汇和语法。新版英语课表中对三级语篇分别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文化知识为育人提供内容资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构成语言符号系统,英语学科的育人要依托符号系统的学习来实现;语言技能为交流和表达提供途径;学习策略按元认知、认知、交际、情感管理策略和进行了系统的三级内容要求的描述。
总之,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载体,语言知识为语言要素,文化知识为内容资源,语言技能为途径,学习策略为具体方法的课程六要素,构成了一个紧密关联的结构 ,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服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
3、推动单元整体教学,研读语篇,践行活动观,优化学科育人观
第一,推动单元整体教学。素养目标的培养,靠一两个课时难以实现,它需要通过一个单元,围绕着一个主题建构,来凝练育人价值,实行持续围绕着各个语篇的教学,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更有结构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判断。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指导建议:
第二,深入研读语篇。语篇研读围绕“what”“why”“how”三个问题展开:
What:“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
Why:“语篇传递了什么意义、态度和价值观念?”,即语篇的主题意义和作者意图是什么?
How:“是怎样写的”“如何组织的”,即回答语篇的文体特征、结构和语言特点。
语篇研读不仅要关注其呈现形式,还要关注其语境的正式程度、语言表达方式及功能等,如语篇是以对话还是独白、访谈、指令等方式呈现的。如果是对话,要关注对话场合的正式程度和说话人的身份,其语言表达方式是随意、直接、客气还是委婉?说话人使用了什么样的交际策略等。
同时,对语篇中配图也要进行研读关注图片中人物或动物的行为、表情、心理状态、色彩搭配,以及场景布局等传递的意义。
以“Do You Do at Home?”语篇研读为例,“what”“why”“how”分别为:
What:本课语篇为小学生日常对话,内容围绕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安排展开。放学回家的路上,Andy邀请同学Lily和Bill一起踢足球,两位同学表示回家后要帮助家长做家务。最后,三人约定在周末一起踢足球。
Why:作者通过描述Lily和Bill为帮助父母做家务,礼貌地拒绝Andy放学后一起踢足球的邀约,使学生思考做家务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意识,易于理解,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How:该语篇为学生日常生活对话,涉及小学生日常所做家务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如do 、wash 、sweep the floor、tidy my desk、clean my room、water the ;核心句式为“Do you do at home? Yes,I……。”在表达放学后打算做的事情时使用了一般将来时。
第三,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强调英语教学是融语言、思维、文化为一体的教学,要求围绕主题、依托语篇,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策略,开展基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探究文化知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
4、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确保学科育人目标落地课堂
新课标中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将评价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需要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必须一致起来才能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教师要解决好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以及怎么评等几个问题,建立相互间的关联。
教师还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如:学生“理解了什么”“能表达什么”“会做什么”“还不会做什么”“是否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等。
根据问题和需要提供必要支架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强调单元整体教学,则必然强调开展单元整体评价,收集学生学习发生的证据。
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要重点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围绕单元内各语篇子主题形成的知识结构;语言表达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学习结束后的评价重点关注:项目学习的成果;口语和书面产出任务的整体水平;单元学习的总结归纳单元学习反思;单元纸笔测试表现等。
单元持续性评价的设计需要考虑从低阶到高阶到素养的连续性。
如何在单元教学中有效利用评价机制?单元教学需要经过多个课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的话。我们可以用评价作为一个监控,来保证整个单元教学的有效落实。
当我们去围绕单元中的某一个大观念进行意义建构,一定是外显化的,能够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观念、方法策略等组织所有的语言和内容,然后进行一个真实情境下的创造性的表达,它一定是从知识到理解到行动的三位一体化的一种认识。
在单元大观念建构过程中,肯定有单元小观念的建构,学生可以围绕着子主题形成一种认知。我们需要思考,设计一个输出性或者表现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把他对小观念的理解,通过语言活动展现出来,既可以是学生的一个写作,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个和小组合作的一个产品。
因此,大家设计单元育人蓝图时,要同步思考在每一个大观念的建构后面,增加表现性活动,或者输出活动,将学生素养外显的表现出来。
教师需要逐层建构,在一个单元里面,可能要建构两个大观念,或者三个大观念,那么建构的过程就会有两个输出,或者三个输出,逐层叠加起来,让学生最终形成这个单元大观念综合表现。通过持续向的评价收集学生表现性的成果,在教学当中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发现语言支持和内容支持。
5、创新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模式,构建学科育人课程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教师是确保英语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要素。目前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新挑战。那怎么去做呢?
我们建议可以成立教师的研究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校际间,都可以建立一种关联,共同去研究一些关键问题,围绕着关键问题进行理念的更新。并且读好课标、研读教材、聚焦课例、扎根课堂,做实践层面的改进,在改进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有以下要求:
凝聚智慧,建立教师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更新理念,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精髓;
研读教材,开展基于学情的精准教学;
聚焦课例,开展反映真问题的小课题研究;
坚持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课堂,扎根实践,改进教学;
拓宽渠道,创新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目前的英语教学正在从表层走向深度,从碎片化走向概念化教学,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从单一语篇教学走向单元整体教学,这些变化,也是机遇,每位教师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共同努力,促进英语学科从外语教学转向外语教育,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作者 | 王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