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扬·斯丁
扬·斯丁(1626-1679年),生于荷兰莱登城,学画初师奥斯塔德,青年时代游历过许多地方,后又师从岳父扬·凡·霍延学了油画技巧。他的一生主要从事风俗画创作,作品影响很广,在当时声誉仅次于哈尔斯和伦勃朗。
他画的宗教题材也带有浓厚的现实风俗特征,画面构图和人物形象构成的场面类似于舞台,所以他即使描绘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一种舞台戏剧效果,很注重人物某些细节的描绘,带有故事性,还略带幽默感,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的荷兰人民对快乐的精神生活的向往。
斯丁的画无论在素描还是色彩,都显示出画家熟练的造型艺术技巧,尤以色彩和笔触,均凝练、浑厚、沉稳,有的风俗场面,造型类似勃鲁盖尔的朴实无华,有的热情响亮,更重要的是画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斯丁不仅是风俗画家,而且也是位优秀的风景画家,他的风景画又带有风俗画的情节,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人物的组合带有情节性,所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如临其境。
埃舍尔
M.C.埃舍尔(1898-1972),荷兰科学思维版画大师,20世纪画坛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出生于荷兰吕伐登市。中学时在梵得哈根(F.W.)教导美术课,奠定了他在版画方面的技巧。21岁进入哈勒姆建筑装饰艺术专科学校学了三年,受到一位老师马斯奎塔(uita)的木刻技术训练,他强烈的艺术风格对埃舍尔之后的创作影响甚大。1923年起到南欧旅居作画,早期木刻作品大多取材于南欧建筑与风景。1935年前后尝试描摹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平面镶嵌图案,开始转变风格。
作品多以平面镶嵌、不可能的结构、悖论、循环等为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对分形、对称、双曲几何、多面体、拓扑学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
伊拉斯谟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约1466—1536)尼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马丁·路德通信,批评路德。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讽刺了经院式教育,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学了自然科学。其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
伊拉斯谟是个人文主义者,他的人生目的是回归真理的源泉,在他那个时代这首先是要把几个世纪曲解了的《圣经》复其原貌,还其本意,并以他对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传给世人。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为路德的宗教的改革准备土教育界的;然而事情常常不是按常情常理发展的;当新事物在大喊大叫以排山倒海之势而至的时候,那些细水长流的、时而是默默的、然而是锲而不舍地具有开拓前景之功的工作,往往是人们不容易看到的。
斯宾诺莎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公元1632年11月24日-公元1677年2月21日),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斯宾诺莎出生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于肺痨,享年45岁。
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