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大三了刚开学, 其实挺忙的, 诸事繁剧. 暑假也是全负荷,只去上海玩了一个星期. 开帖的目的当然是分享经验啦, 也是对那段日子的回忆和复盘.
先上录取通知书
整个高中三年, 甚至初中的时间规划, 其中种种, 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写完的, 今天就先聊聊对整个保送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吧. 当然, 这里主要说个人感受, 也有很多当时同学身上的事情.
01 不作“低效的勤奋者”
勤奋是做成所有事情的关键, 今天说的这个例子, 或许是勤奋的真实定义吧.
中考以后和Y同学一起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 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说讲义里所有的内容都要复习, 逻辑上要都弄懂, 语言上不能有不会的单词、句子. 老师每次上课都是一边讲, 一边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用电脑打字做实时记录, 因为涉及到口语的内容, 便签里还有他的现场录音.
到了第二节课前抽查作业, Y有个单词不会, 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复习, 他说这是录音里面的单词, 没说要背啊 ...
一个月以后阶段测评, 150的卷面分我比Y高了20几分. 老师拿着我的测试卷转向Y, 说:“你知道为什么小舟的分数比你高吗?”
从执行力的角度来看, 是Y同学对学习比较粗心, 不够负责, 但是再想想, 都是中考英语110+的学生, 再“懒”也懒不到哪里去.
问题的关键是思维方式, 他不如班里其他同学的地方在于没有以作业的目的—— 即, 巩固基础为底层逻辑, 而是机械的勾画任务, 对相对“软性”的作业也不够重视. 要知道, 保送之路上大家都是“学霸”, 大家打卡都会打, 都能打完, 拉开差距的是每一步审慎的思考, 是每一次对自己的求全责备.
罗素说, Most die than think; in fact, they do so.
观察我们身边不少“勤奋”的人, 却学的不好, 混的不行, 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低效勤奋者”
“低效勤奋者”的特征是: 采取低级思考, 不愿深入思考
从生理学上来讲, 大多数人的大脑应对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借鉴经验. 但是, 真正的学霸之路, 每一步都在超越过去的自己, 每一个思维的火花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所以,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 在于深度思考.
02 “主动学习”
很多同学从上学的第一天起, 就习惯了被老师的计划牵着鼻子走. 可想而知, 当面对机动性更强的大学生活, 甚至于未来的职场, 恐怕也只能延续这12年的习惯, 最终活成了一副被指令所驱使的空壳
这就是常说的 “被动学习”、 “被动思考”.
“被动学习”的人永远都寄生在别人的思维里, 亦步亦趋. 既没有偷成懒, 高中三年下来, 一样累成DOG; 又觉得处处不静如人意, 还会自责、自我怀疑, 生活充满了压力.
“主动学习”的人则不同.
从准备中考开始, 父母就鼓励我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节奏, 最重要的功夫都在课外, 要相信自己的学习潜能. 老师统一的学习计划, 只是一种辅助途径, 是保送生要做好的基本动作.
因为我很早就确定了非北大不上的目标, 北大的外语类保送语数外都是重点, 除此以外竞赛也很重要. 文科主要是英语的“外研社杯”, “21世纪杯”, “创新英语”, 语文的“叶圣陶杯”, “创新作文大赛”, 都是值得一冲的项目, 再加上校内的大名单考试, 学校里新课的学习, 大量的课外习题, 系统刷题后对于解题思路的总结分析等等.
所以, 有一个主动规划的意识非常重要!!!
这个时候你的创造力、条理性、智商、逆商要一起上阵才能笑到最后. 然后, 不要相信“知名机构”. 知名机构 不等于 保送成功.
要相信的是你自己的主动思考.
譬如说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以英语为主, 考过GRE的填空题... 北外的口语面试需要学生采集雅思托福口语所长, 才能应对自如. 而近年来很多高校把自主招生考试的重点放在了专四专八上面. 这样的考察面和考察要求怎么能指望“专业”保送培训机构呢, 因为从产品线上来讲, 根本没有办法专业. 我当时是很幸运的选择的一家小工作室, 老师都是重点大学外语系的教授或者讲师, 也教授留学英语的标准化考试.
再拿数学来举例, 走高考路线的同学大都没有太多微积分的概念, 尤其是到了大一会觉得这方面思维比较匮乏. 而数学又是所有理工科里面最重要的学科, 所以不得不说同样的高中生, 大家同样努力三年, 作为保送生在英语、数学这样的学科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
“主动学习”的精髓在于自己的规划能力和选择.
03 进入“高成长区”
说到这里, 不得不说一个残酷的现实: 高中生活的每一天, 都是在重新洗牌.
我的两个初中同学S和H, 中考成绩差不多. 一开始大家练的都是阅读和完型填空, 背的都是高中词汇, 整体上感觉差不太多.
S上了国际高中, 我记得他高一寒假雅思就考到了6.5, 后面至少A以上, 去了UCL.
H读的外高, 大排名考试只能说排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没有推荐资格, 学校也不让高考, 最后勉强考了一个托福出国.
虽然现在大家天南海北的上大学, 交流的反而比以前多. 有一次聊天, 据她说当时的听课、作业、竞赛、补课该做的都做了, 就是效果不理想. 甚至于花的时间并不比S要少.
只是, “完成了”和“完成好了”是极大的差距.
每一次做题, 不管英语还是数学, 问问自己同类的题是不是至少有50道, 做完以后有没有把考官出题的心理和我们做题的思路做一个总结, 最后归结于“学习的经验”. 我们学完知识点之后, 去做题, 去错题, 去分析, 去总结,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而这样的经验积累, 就是我们的学习的“高成长区”.
为什么科学研究那么难, 因为在任何领域, 不管有没有前人的经验, 有所“创造”才叫做科研. 而我们只是做题, 创造的只是经验. 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做到, 以后谈什么学术研究.
其实这些大都是H自己的一些感触, 她说自己的高中学习一直处在“低成长区”.
最后也聊一下大学生活吧, 不得不说那句“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北大的大一, 完完全全不轻松, 要学新课, 要考虑GPA, 一样的要竞赛, 要积极. 大家都很优秀.
想要一步步的走的更好, 个人规划能力的要求更胜冲保送的那三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