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太阳城网资讯

“郑和下西洋”是Under 1405 Zheng He Western world?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5-16 03:05:40

/

2004年2月,南京宝船遗址公园在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所率庞大船队的诞生地和造船遗址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7月5日,宝船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宝船遗址公园是南京市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南京市为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而投资6亿元人民币开发的一座融旅游、纪念、展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性主题公园,而且也是目前中国国内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考虑到郑和在海内外均有巨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国内外游客以及海内外研究郑和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专家多了一个集中了解郑和及其丰功伟绩的理想场所。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的场所,在硬件设施有良好规划与建设,软件设施也大多比较完备的情况下,偏偏在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细节上存在着明显的暇疵,说这些暇疵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不为过。这个细节就是公园内的公示语英语译文,诸如“郑和下西洋”的文字竟然被翻译成了“在郑和西方世界下面”的英语译文,这就显然不是一般的问题了,也不是我们可以熟视无睹的。

在宝船遗址公园内 “宝船放映厅”的放映资料简介中,“1405郑和下西洋”被译成了Under 1405 Zheng He world。如此译文不但匪夷所思,其意思也变成了“在1405郑和西方世界下面”,真正的令人瞠目结舌!在中国,“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是,不知道这个译者是不是中国人,居然把这么一个重要史实作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拙劣翻译,对照两种文字,我们只能这么理解,这个译者确实懂一点英文,但是其英文水平只停留在逐字对应排列组合层次上,因为在他(她)看来,“下”对应的英语就是under,因为“不敢见人钻到桌子底下”不就是under the table吗?1405既然是阿拉伯数字,显然可以照搬不误,这一点他(她)倒还是懂得比较多的。郑和是人名,译者的汉语拼音还行,没有出问题,尽管在海外,郑和的姓名依然采用威妥码注音方式写成Cheng Ho,而译者对此显然是不了解的。“西洋”不会译,那就翻译成“西方世界”( world)吧,译者一定以为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至于两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不一致,在这里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当然,笔者在此的猜测也有可能失真,因为这个译者有可能是高水平人士,如果属于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只能认定译者是不负责任,何况,他(她)承担这些翻译任务应该是有报酬的,那么,他就是在昧着良心做事。郑和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估计也不会对这样粗制滥造的译文感到满意的,因为如此译文丝毫无法反映他的丰功伟绩。

英语世界翻译成英语_世界翻成英语_翻译成世界语

“郑和下西洋”既然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外又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那么,我国用英语撰写的对外宣传资料必定不少,官方事实上早就有比较统一的译文版本,那就是Zheng He’s to the West. 当然,这个官方版本并非是官方以文件或者辞书形式宣布的,而是在官方图书和媒体报道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同时也是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最符合最接近“郑和下西洋”的语言文化要素的。其他类似的译文还有Zheng He’s to the West Seas和Zheng He’s to the West 。注意这里在West后面使用的单词不是Seas就是,那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虽然每次都会登陆上岸,但是其主要活动是海事的,因此没有采用west 这一说法,何况,现在的一些实体国家,在郑和时代也许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网站对于为何要将“西洋”翻译成west seas 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1405 and 1433, Zheng He was seven times to act as an envoy to these , known as "Zheng He 's to the West Seas", as the main were out in the west sea area of today's , known as West Seas in times.

此外,在国外和港澳台的中国人及海外华人至今仍有使用威妥玛注音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姓名的习惯,因此,Zheng He 往往被写成Cheng Ho,如香港凤凰卫视网站:82/gate/big5/////.shtml上就使用了Cheng Ho’s seven 和Cheng Ho’s epic to the ,其中后者还使用了epic(史诗般的)来对郑和的这一壮举进行描述和修饰。但是,除了人名注音差异之外,“下西洋”译成 to the West还是比较统一的。还有一种译文是Zheng He’s ,连to the West也省略了,那是因为郑和的知名度实在高,因此,只要单纯使用这一单词就足以表明这一词组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了, 网站就用了Zheng He's Great 这一说法。当然,如果把“郑和下西洋”这一意思用句子形式来表达,那么,这里的动词就使用,如网站的一句话: from the of the 15th , he to the West seven times.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翻译成Under Zheng He world的。

世界翻成英语_英语世界翻译成英语_翻译成世界语

当然,上述分析还尚未完全解答“1405郑和下西洋”究竟如何翻译的问题。这里的关键就在于1405。不知道原译译者是不是理解到,这个1405不是普普通通的阿拉伯数字,而是代表西元纪年,即西历1405年,在中国是明成祖永乐三年。那么,1405年与郑和又是什么关系呢?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以及懂得查找参考资料的人都很容易解开这个答案:西元1405年的7月11日,三保太监郑和率领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六十二艘大船第一次下西洋。原来,1405年的下西洋是郑和的第一次。原译译者不负责任地把1405放进了Under Zheng He world,组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译文。对于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英语译文除了对应使用first 这个单词外更多倾向于使用 (处女航)这一说法,在网上搜索的结果也是相当多的,比如 网站在报道2005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举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时候有这么一段文字:The year 2005 is the 600th of Zheng He's in 1405 to the " Seas" ( Asia and ). There are many and . These will take place in as well as in , China and . 至此,我们可以认定,南京宝船遗址公园内“宝船放映厅”放映资料简介中的“1405郑和下西洋”应该译成Zheng He’s 即可。如果需要强调年代,那就是Zheng He’s in 1405。

2006年5月16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麦迪逊大楼召开的“郑和下西洋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在会议致词时说,郑和和他的船队不仅创造了世界航海的奇迹,而且同时向世界显示了历史上中国人和平之旅的意图。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郑和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在中国,“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期以来,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也一直是世界许多知名报刊、网站及专家学者的关注点之一。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出千年世界航海家名人,郑和是惟一的东方面孔。1999年12月底《纽约时报》千禧年特别策划中,也曾把郑和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评选千年全球百位名人,郑和不但入选而且位居入选中国人之首。2006年5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庆祝郑和下西洋活动委员会,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美国华裔图书馆馆员协会中大西洋区分会,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馆友协会联合举办了“郑和下西洋国际研讨会”,将美国大华府地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405年首次远航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郑和之所以是世界的,是因为他很有可能是世界上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英国作家加文•孟席斯的重要著作《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the World)2002年由 Press在英国出版之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孟席斯以其掌握的丰富的地图资料证明中国人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到达了世界很多地方,书中讲述了郑和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数十年前作环球航行并考察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南北两极的历险故事。2005年5月,孟席斯抵京出席《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文版的发行仪式,同时披露了郑和发现美洲的最新证据。

笔者之所以不惜笔墨,自然是想强调郑和属于全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对郑和的关注与研究也遍及全球各地,从亚洲到非洲到美洲,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到印度洋,许多不同肤色的人们被这位14至15世纪的明朝中国人深深打动,许多学者痴迷于研究郑和,许多国家自发组织纪念活动,郑和的魅力超越了国界。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郑和的知名度相当高。与此同时,每年到中国来的外国游客中,许多人都来寻访郑和的足迹。由此可见,一切与郑和有关的东西都有举足轻重的全球影响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的公示语译文错误显然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这些几乎近似于谬论的译文严重破坏了南京市乃至整个中国的形象。

地址:新太阳城网·(中国)官方网站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1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3 新太阳城网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8000507号